《180天重启计划》:“这就是中国人母女关系的写照”
“就是自我意识和责任感的对冲,看哪个能压过哪个。” “有时候我们在成长里,会发现小时候爸爸妈妈教你的正义的、闪亮的、美好的价值观,在他们自己的人生里,却没有那么绝对地实践下去,出现了某种妥协,或者灰色地带,这会让这个小孩质疑,到底怎样才是对的?我要去自己试试。”这对母女是如何做到关系这么好的?
“如果你真的关心或者爱一个人,你不要抓住他” “不要通过别人来实现你自己……就像那些俗气的歌曲里唱的,你点亮了我的生命,或是你让我完整了,我觉得是很扯的。你不能让对方点亮你的生命,请你自己点亮你的生命,然后大家互相点亮彼此的生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代孕客户“退单”五年后,她将生下的孩子告上法庭
被客户“退单”的代孕妈妈,坚持生下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养育至今。户口本上“非亲属”三个字成为心里的刺,她不想女儿识字后看到。 她有时担心,与女儿有血缘关系的人会抢走女儿。她决心打一场罕见的官司,让她们的母女关系被法律规则承认,被社会秩序接纳。 郫都区法院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会谨慎处理这个案子,“主要的原则还是保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肯定是优先照顾小孩,因为小孩没有错”。杨荔钠:关于年老、死亡、记忆,我一直想不明白
“她在很专注地关注这些对象的时候,她的眼睛就是那台摄像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直面中国式母女关系,《妈妈!》和它背后的故事
不论他们的病情如何严重,只要听到“妈妈”这个词,眼睛都放出了光彩。一个近百岁的老人立刻要背起行李,像孩子一样说:“我走了,我要去找我妈妈!” 等到自己也进入中年,她意识到母亲身上一定也有很多处隐痛伤口至今都没愈合。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中国式母女关系:“很多女孩从未被妈妈好好爱过”
“女儿对妈妈的认同,会影响到女儿未来能不能拥有女性的自我认同,或者当她自己做妈妈的时候,能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她需要在妈妈身上去学会这些。所以,很多妈妈做不好母亲,是因为她的妈妈也没有很好地养育她。” “我们的神经系统是由基因和养育的关系来刺激形成的,不论你愿不愿意,你跟妈妈总是有相像的部分,而且有可能是你讨厌的部分。有些人有很多的自我觉察,她的内在生命就会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只有父母的模式,她的内心更自由,她的人生不会被过往的经验或创伤所限定。”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26日《南方周末》)《你好,李焕英》的共情利器
几代人自动形成、外延出一组组母女/子关系。他们在观看李焕英的同时,也将自己、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孩子代入其中,引发无限共鸣。我们可以把他们在80年代的这种“相会”视作对当下生活的一种逃离 无论《你好,李焕英》有多么真诚朴素,这终究是部贺岁片。它可以呈现问题,却不必点明问题,更无需回应问题,甚至必定会以一种“合家欢”和稀泥的方式收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春潮》:命运选择了她,她也选择了命运
母亲的“奉献”和“爱”,最终演变成专横与掌控——在女儿已经成人而要主宰自己命运的时候,母女之间矛盾一触即发。已然放弃违抗母亲并作出妥协的女儿渴望与母亲重建关系,却往往事与愿违。“英子”李庚希:有那么一点小欢喜,再多的不如意都没那么重要了
英子和她妈妈的关系,就像小陶虹老师说的,是恋人似的母女关系:妈妈把自己的一切时间、一切人生都献给了女儿,全盘掌控女儿的生活,英子已经成了她生命的附属品。快三十的女儿,和亲妈同住
“我意识到我对她已经没什么‘用’了。但如果她有点小事,需要我做,我还是很开心” “挺长时间心里都有埋怨,这么多年她一直都没同我说过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