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措:看到南周报道,我做了这些双碳调研
“我建议要扩大碳中和相关专业布点,特别是地方院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另外,推动一些绿色双碳领域的专业人才将知识带到西部去,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此外,我也建议要完善双碳领域职称评定体系。” “接下来,我会关注双碳最新的变化和理念,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双碳对农牧民具象化的影响。希望今后可以和南方周末有更多的交流,在未来能够提交一份高质量的建议。”重塑清朝前期中西交往史 | 胡祥雨评《康熙的红票》
从铲除鳌拜到中俄谈判,都可以见到传教士的身影。但因为这些传教士的身份有的是包衣奴才,被康熙帝视作家事,而未被记录在清朝官政书中。康熙帝两次派出使者以及用拉丁文写给教皇的公开信(红票)本身,因此均在清代官方文献中找不到记录,世人也一直不知道红票背后的故事。跨国公司公益项目落地的挑战:基于中西方公益理念差异的反思
对企业、个人、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在公益中的角色与互动的不同理解,促使中西方慈善公益从理念到实践的差异。随着中国公益的发展,反思并认识到中国公益理念的独特性十分迫切且重要。一个英国人如何成为“汉简研究绕不开的人物”
学者冯立曾撰文总结英国汉学家鲁惟一的学术贡献,参与编撰《剑桥中国史》为其一。其二是鲁惟一作为第一代汉学家之一,教学研究七十余年一直笔耕不辍,是西方汉学界最早重视中国古代出土文献研究的顶级学者。其三,作为中西学术交流的文化使者,他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翻译介绍至西方。 鲁惟一认为,历史学者都肩负着两种不同的使命,“一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出版学术著作,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为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借鉴;二是面向大众,引领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话题产生兴趣,为普通大众的知识普及做好引领。多年来,我自己关于秦汉史的研究都是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早期历史,让更多的专家和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早期古代史,以便给他们提供一个可资比较的文化视角,进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社会治理百强县“这五年” :东高西低格局延续
“往年的评估里,分数最高的是社会管理维度,也就是政府对社会的治理。但今年,这个维度的分数提升只有0.08,可以说进步非常微弱。” 在政社共治子维度,进入百强榜的县域和百强榜以外的县域,分差较小。在陈丽君看来,这意味着中西部的差距逐渐缩小,“尤其是不靠政府的力量在缩小”。百年海派时尚,恒源祥如何“编织”新质生产力?
生于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成长在时尚之都、设计之都的上海,回顾恒源祥近百年的发展焕新之路,亦是回望中国品牌在世界时尚设计体系中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恒源祥始终秉承与世界对话的美学宣言,也不断提升海派设计美学的新质生产力,和对时代生活与文化传播的创新推动力。县级林草局加速独立,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和北方
甘肃在2023年启动了“三北”工程攻坚战,初步谋划六期工程项目46个,投资估算245亿元,是前五期工程投资总额的近10倍。甘肃省各地林草主管部门需要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县乡林草主管部门机构设置与各地林草资源分布情况密切相关,凡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地区,林业主管部门几乎全部被定为政府组成部门。傅佩荣谈中西哲学:不是没有答案,就要抛弃问题
“西方人的特色就是从探讨宇宙外在的世界,设法再回到人的世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从开始就关心人的世界,然后设法看宇宙万物有什么条件可以配合,以人的思考、人的需求作为中心,来了解人生的问题。”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开拓者乐黛云:“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
“也许我在未来十年,会开始写写我的‘负面人生’吧。”2021年5月9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特地主办的乐黛云新书研读会上,这位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北大中文系教授曾朗声宣告,未来她的个人书写或许会触碰到回忆里最真切的部分。这位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学者,在人生的后半程始终怀揣着“未完成感”。 当时在座听众的期待,在2024年7月27日凌晨画上了一个句号。就在巴黎奥运会拉开帷幕的同一个清晨,乐黛云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在对乐黛云的生平介绍里,最常提到的莫过于她是1970年代北大恢复招收留学生后第一批教留学生“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师之一,且在开拓比较文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推动“跨文化对话”上成就斐然,与学者汤一介伉俪情深。而她对“欧洲中心论”“东风压倒西风”和“东方中心主义”的批评,“革命青年”的经历,学术思想的转折,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新知的求索,以及不沉湎于苦难亦不掩藏傲骨的个性,外界知之不多。 不过,乐黛云的许多学生和友人都深受她的感召:“历史的回忆当然重要。但她不会陷在其中,她身上有一股力量。”对今天的很多背负生活压力、习惯向内收缩的年轻人来说,乐黛云的乐观和坚韧太宝贵。 与我们采访她的2021年相比,当前的世界局势越发波谲云诡。能够看到东西方思想各自的根源和光亮所在,并极力促成相互对话,更是这个时代值得珍存的价值取向。 “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这是晚年乐黛云的自我评价。她“能将真实的生命经验纵身入时代的洪流,在这一试金石上检视自身成色,留下此在的痕迹”,这也是我们重发此文纪念她的原因。 本文原发表于2021年6月。几何学和透视法:中西绘画的分野
我希望画家通晓全部自由艺术,但我首先希望他们精通几何学。——(意)利昂纳·阿尔贝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