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不懂“科技与狠活”?食品标签将迎大改
食品标签新标准更加关注消费者在营养健康方面的一些需求,此外为了配合反食品浪费法,新标准中拟增加“保存期”概念,“只要产品在保存期范围内,消费者在家里可以安全食用”。 强制标注致敏物质对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标不标,更重要的是是否标得对、是否有利于消费者的食物选择。”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部分印有电子标签的食品已经进入市场,不过其二维码所在的位置各不相同,商品名称旁、瓶盖、包装盒底部都有可能出现,消费者找起来并不便捷。 -
顾客浪费16只雪糕,火锅店被罚两千:公权介入道德领域应慎重丨快评
顾客付钱到饭店吃饭,买下了食物,就拥有了食物的所有权,如何处置,是顾客的权利。对浪费可以道德谴责,但公权力不宜以强制方式介入。 -
食物浪费:被忽视的碳排放
全球每年可能有多达40%的食物被浪费,浪费存在于从农场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通过发展可再生农业、改变习惯和观念等方式,我们有望显著减少食物浪费、养活更多人口,同时显著减少碳排放。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
碳中和情报局 | 低碳饮食,非得吃素吗?
有句玩笑话:如果把牛视作一个国家的话,它们将是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比起吃素,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是从源头上减少食物浪费。食物浪费损失的不仅是食物,还有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投入的大量资源。 这些场景或许都不再遥不可及。打开外卖软件,思考着今天是吃牛腩饭还是螺蛳粉,看到手机上的碳足迹追踪程序提醒,本月碳排已达目标上限的一半,权衡之下决定下楼吃快餐。 -
世界粮食日|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粮食?
-
崇尚节俭却又爱扔食物?看日本如何减少粮食浪费
-
五千万人口粮,被扔进垃圾桶——舌尖上的浪费, 究竟如何杜绝?
中科院的一项调研显示,某大型城市中小学生人均粮食浪费量约为每餐130克,主食和蔬菜丢弃最多,食物浪费明显高于城市餐饮浪费的平均水平。“学生餐浪费从根子上还要靠食育教育解决”。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
“临食”生意:进口食品一折特卖,灰色地带还是新时尚
整个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线上平台、线下门店都更愿意用折扣、促销、尾单、清仓来替换“临期”。 临期食品回收是一门低调却赚钱的“灰色”生意——返厂翻新、拆掉预包装改售散货、卖去餐厅食堂等需求大、消耗快的渠道,都不是新鲜事。 世界范围内,吃临期食品、减少食物浪费正成为一种时尚。关键是让顾客买得明白,食品厂商、经销商和供应商卖得坦荡,不再遮遮掩掩。 -
吉尼斯宣布:4192公斤扬州炒饭纪录挑战无效
10月26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表示,23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的“最大份炒饭”挑战活动由于存在浪费食物情况,其挑战纪录无效。 -
英回收剩食新招用于堆肥又发电
为应对每年产生1600万吨到1800万吨剩余食物问题,英国政府拨款对回收剩余食物做出新的尝试,计划在城镇装置一种新型机器,把剩余食物转化为电和肥料,既解决了粮食浪费问题,又缓解食物垃圾填埋场紧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