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核高校教师,不能“一把尺子量天下”丨议教
作为美国舶来品的“非升即走”,无论是说法还是制度设计用在高校,实在是阴差阳错。其实美国高校并无“非升即走”(up or out)的说法,这个说法只有在公司、团队等更加商业化的机构中才会见到。在高校中,与所谓的“非升即走”有关联的术语是“终身教职轨道”(tenure track)及其制度设计。 -
科研人“高考放榜”,项目中标率迎新低
此前,基金委规定面上项目实行“申二停一”,也就是说,如果连续两年申请项目未中,需停一年才能继续申请。但这一规定在2024年取消。这一变化,直接带来了项目申请量的大幅增长。 没有人真正有时间去仔细阅读申请书,“由读整本申请书变成只读摘要”。 -
专访薛其坤:最年轻的最高科技奖得主,执掌年轻的“双一流”大学
“这次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非常激动,倍感光荣。”获奖后,薛其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我白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学校的行政工作,晚上一般会看一两小时的文献。但在看文献之前,时常需要10-15分钟的时间来进入状态,比如放下白天的琐事烦恼,调整心情,再开始看文献。” -
高校考核辨析:基于公共政策效应最大化的理解
国家的各种科研基金项目的分配,是不是公平、合理;“非升即走”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于患病的教师是否可以延期,这些问题都可以讨论,也应该完善。 -
01:28
“五年未升副教授转岗后勤”,应正视“博士供过于求”现实
近日,一则《太原师范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流传。其中,“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这一内容瞬间引发网络热议。 有网友感叹“以前只是985名校非升即走,现在地方名校也开始效仿”,顺带再度引发了有关“青椒待遇悲惨”的一些讨论。其实,这则“新闻”本身是一篇三年之前的旧闻,其所反映的问题并不自今始,而问题本身也并非“青椒难熬”那么简单。 “博士不好就业”的现象已经延续多年。“上海交大医学博士当中学保健员”“核物理专业博士应聘城管”等新闻层出不穷,反映的是博士“向下兼容”的现实。在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脱节的今天,社会各界理应正视“博士供过于求”的现实,高校理应思考博士招生培养计划的调整之道,象牙塔里的学子也应直面这一变化,认真考量“要不要攻读博士”这个重大抉择。 -
哈工大的副教授“非升即走”?高校卷出新高度
“现在哪个学校能让你有躺平的机会?只不过有的不放到明面上说,但其实很多学校都是这么做的,别的学校也都是这样。” “哈工大将‘非升即走’落到副教授这一层级的人身上,实际上提高了通过考核的门槛。未来,大家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
想读博的年轻人需要知道的“青椒”现状,导师们都清楚
“中国的博士生毕业需要找教职,似乎发表论文越多越好。这直接导致博士生从选题到发表,都倾向选择短平快易的题目。为发表更多论文,去关注刊物的文章偏好,或高热度的关键词。” “我之前参加社会学的博士答辩,发现很多人直到博士毕业都不知道自己的研究兴趣是什么。他只是在某地实习或者导师给他一个题目,就将其作为博士论文,他甚至不知道他的论文是属于哪个研究领域。” “我认为,学校需要更透明地公布博士生的就业情况和去向,对有兴趣来读博的学生说清楚就业现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提供足够的信息是第一步,让大家充分了解更多机会和资源,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
争议“非升即走”:要科研,不要教学?
2014年,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学校收到来自世界各地毕业生共计五十多封、四万余字请愿书,他们称方艳华“因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导致科研成果不足”,希望校方留下这位“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