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在学校玩耍打闹受伤:不和稀泥的判决应受赞誉丨快评
现在普遍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是需要一些反思与智慧的,也是有选择的:是过度保护,试图让孩子隔绝与远离一切风险,孩子受个伤什么的觉得天都塌了,还是教导孩子识别风险、预防风险与管控风险,认识到孩子受个小伤,也是一种对风险的免疫机制与成长教育,有助于形成风险意识,并在精神上更健壮? -
父母对子女大包大揽与过度保护,只会令子女“幼态延续”丨快评
父母得让孩子明白,家长的一切财物,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工作挣来的,面包、蔬果与肉类不是从超市货架上自动长出来的,钱也不是银行卡或微信支付上的一串数字。应该带孩子去田间、去工厂看看,粮食是怎么从地里长出来的,产品是怎么从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让孩子理解这个社会是如何运作的。 -
女子借“先签收后派送”敲诈勒索,快递行业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 快评
法规的过度介入,导致市场效率降低,最终让法规宣称要保护的那些人的利益反而受损,这在很多领域并不少见。新的快递管理办法,把送货上门还是到快递柜的选择权给了收件人,但实际的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长远来看还会让收件人的利益受损。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还是让市场去解决吧。 -
“明星女儿被校园霸凌”引网络热议:如何处理子女与同学的冲突,考验为人父母者 | 快评
如果确实存在恶劣的校园霸凌行为,家长一定要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为孩子撑腰,为他遮风挡雨,做他坚强的后盾。但是,家长也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处理人际交往,不宜过度保护。如果只是同学间普通的小冲突,家长强势介入,强硬处理,对孩子未必是好事。 -
“学习大过天”+过度保护、过度介入:当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 快评
我们基本上是一个农耕民族,会不由自主地像对待庄稼一样对待孩子。既如此,就要像尊重庄稼生长规律那样尊重孩子成长。对庄稼,不施肥或施肥不足,或导致其营养不良、影响其正常生长;施肥过多过浓,则会“烧苗”,会窒息其生长甚至导致其萎蔫。对孩子,也别忘了这一点。 -
中小学流行“萝卜刀”惹争议:让孩子没有害人之心,比严防死守害人之物重要得多丨快评
“不要小看孩子”早就是教育学的共识。家长与学校都不应过度保护未成年人,或是完全否定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未成年人总有一天会长大,不可能一直将他们严防死守在无菌环境里,为每一丝可能的安全风险担惊受怕。正确的做法应是引导他们正确地评估风险,教会他们独立对抗风险的能力。否则,中文世界里就不会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样的名言。 -
租客把房子糟蹋成“猪圈”:家长过度保护养出巨婴
我们无法用数据显示,邋遢型租客中老少的占比,但可以肯定地说,年轻人的比例非常高。当他们抱着“一屋不扫也能扫天下”的想法离开父母刻意打造的“温室”,独立于世时,那些“甩手掌柜”的惯性、自私自利的基因,便覆盖了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 -
相约春天,我们办了场“碳中和”婚礼
一位来宾告诉我,婚礼没有过度装饰和繁琐流程,这种形式上的简约让她更投入于婚礼中的情感和情绪,回归到纯粹的“见证爱、分享爱”的婚礼初衷。 这场碳中和婚礼证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其实距离应对气候变化并不遥远。爱是人类通用的语言,可能保护环境也是。 -
郑渊洁的偏执与无奈:停止商标维权,不再发表作品
郑渊洁21年维权成功37个商标,有673个维权失败,是维权难还是过度维权引发争议。郑渊洁称不再发表作品是无奈之举,“我停止商标维权了,那我还是要有一个态度的。” 知识产权律师游云庭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人为设定的权利,为了鼓励创新,社会从公有领域中划出一块保护区给创新者。“但给创新者保护也就意味着限制了其他人的自由,给创新者的保护区域多大,就意味着社会其他人受到限制有多大。” -
法律明令禁止未成年人进KTV是误读:应避免过度保护误区,“别小看孩子”丨快评
未成年人总归是需要长大成人的,不可能一直处于“无菌环境”之中,也不可能始终将他们关在家长的金丝鸟笼里保护得面面俱到。事实上,“不要小看孩子”早就是教育学的共识,至少不应过度贬低乃至否定未成年人自我管理、明辨是非的能力。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比起以往显然是更快而不是更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