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伟棠:韩江获诺奖,像是扇向韩国某些人的一记耳光
韩江成名作《素食者》险些遭禁的遭遇,与韩国著名的支持本土文学的政府取态构成很大反讽。这次韩江获奖也被某些观察者视为“韩国35年外译政策的果实”,不过我想,这个外译政策的资源,在数年前还是严重倾斜向老诗人高银这样的男性名家身上的,直到高银被指控性骚扰事发。 创痛与祷告也许属于人类共有,但求救、疾呼的权利被允许与否的纠结,恐怕更属于女性的真实困境。作为强有力的写作者的韩江并非不能克服这困境,但她不轻言克服,她更擅长把历史嵌在遥远的背景前,衬托自己作为女身在压力下的微弱的抗力以及局限。 -
作家韩江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0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作家韩江,“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 1970年,韩江出生于韩国光州。1999年,她凭借短篇小说《童佛》拿到韩国小说文学奖。此后,她出版了《植物妻子》(2000)、《玄鹿》(2005)、《素食者》(2007)、《少年来了》(2014)、《白》(2016)等,新作《不做告别》中译本于2023年出版。 2016年,韩江以2004年完成的一部小说《素食者》获得国际布克奖,是迄今为止亚洲唯一一位布克奖得主。 2021年冬天,《南方人物周刊》借《素食者》再版的机会采访了韩江。采访中,我们谈论了她对人类悲剧的探讨、对暴力的质问,以及如何以诗意的方式,坚定而温柔地寻找希望。本文曾于2022年1月2日发布于《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号,原标题《韩江:以诗意探讨人类悲剧》 -
原始儒学与传统文化的本源:食肉还是吃素,武德充沛还是文雅精致?
先秦贵族文化和原始儒学,本身就既狩猎,又推崇吃肉,甚至从不回避血祭、割牲这些不太小清新的活动。孕育了原始儒学“大人君子”的文化,恰恰应该吃肉和充满生命力。明清以后那种推崇吃素,并将其尊之为“正统传统文化”或高级修行的趣味,某种程度上其实印证了王夫之的那句话:“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
江弱水 | 素食一千五百年:《断酒肉文》的来龙去脉
读完整本《素食者》,我想到的却是梁武帝萧衍的《断酒肉文》。算来此文颁布正好一千五百年整,梁武帝萧衍以帝王之尊,高压推行素食的戒律,从此为中国僧侣打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所以赶在这一年将尽的时候,撰作此文,以为纪念。 -
素食主义是一种精心宣扬的“优越隐喻”
常识和理性依然是避免落入消费陷阱的不二法门。自己吃素而不要求他人吃素是自由,自己吃素便阻挠他人吃肉是愚蠢,自己不吃素却鼓动他人吃素是恶毒。如果一种理念真的如其所说的那么好,那么为什么这种理念的鼓吹者自己都不能践行它呢? -
素食主义加持, 植物奶还能火多久?
当前国内植物奶技术门槛很低,“很多产品就是塑造一个概念,找一个品类,圈投资人的钱”。口味、价格、方便性是决定植物基产品能否获得消费者认可的三驾马车。 “我们不要把中国的植物蛋白饮料的事过于高估了。第一,动物蛋白饮料仍占主体;第二,非标准包装的植物蛋白饮料还有很大市场,什么时候中国人不再喝散装、非标准化的植物蛋白饮料(比如杯装的豆浆),属于植物蛋白饮料的时代才将真正到来。”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17日《南方周末》) -
人造肉,距离中国大众餐桌仍很远
“预计未来十年将有三千多万人选择植物肉,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级别以上。”深圳齐善素食一名经理周启宇说。 -
如何做人体解剖?他是异教徒吗? | 关于达·芬奇的冷知识
素食者达·芬奇是如何进行血淋淋的人体解剖的?他是异教徒吗?现在判断达·芬奇作品真伪最主要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达·芬奇只有绘画的弟子,没有科学上的传人? -
一只我未曾赦免的公鸡
如果我日后来你家做客,请用蔬菜招待,赦免一只公鸡,更不要宰杀母鸡。这不仅是为了弘扬善待动物的意识,也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平安。一个想成为素食主义者而又放不下猪肉炖粉条的人,也只能小打小闹做到这份上了。 -
“雨花斋”:一个素食免费餐厅的成长奇迹
“民间公益慈善潜力巨大,社会的自主行动空间开始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