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社会救助工作一年后,我的价值观被重塑了丨人在职场
镜头大多聚焦在山区、偏远农村的困难群体上,少有报道对准城市中的他们,但是我可以,我们这些服务基层的工作人员都可以。 -
他们在“部长通道”讲了哪些重点?
“部长通道”也在不断变化:2017年首次竖起问题征集二维码牌;2019年“两高”负责人首次亮相;疫情期间,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直到2023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又再次转为线下。 -
父亲带脑梗儿子跑网约车,何以牵动万千网友
我们在探究社会救助机制呵护遇困群体的同时,也应看到凡人们咬牙扛起一个家庭的重担、为挚爱的亲人撑起一把伞遮风挡雨的非凡意义。 -
森林消防“全覆盖”31个省份
2022年,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共接报处置各类灾情209.2万起,其中火灾扑救82.4万起、抢险救援46.9万起、各类社会救助59.7万起、公务执勤12.6万起、其他出动7.6万起。 -
女子醉酒踹碎小区玻璃门,保安“不敢碰”是最优解吗?
全社会对“性骚扰”重视起来,警惕起来,是一件好事。但任何警惕与防备,一旦超过必要限度,就必然让人感觉时时畏惧,处处掣肘,不光男人觉得不自在,女性权益也不一定能真正得到保护。比如,当一位女性陷入危险时,男性会不会因为害怕被说成是咸猪手,避免身体接触,而逃避对其进行救助?“扶不扶”摔倒的老人居然会成为一种普遍的两难,这个教训应该是深刻的。 -
130元,一笔冬春救助款的划拨之旅
岁末年初,这笔拨款最快在半个月内即可从国库抵达困难群众的账户,并在附近的集市上变为年货、粮食和春天的种子。 之前,冬春救助主要分为需口粮、衣被、取暖救助几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本年度的冬春救助将这几类进行了统筹合并。 -
从主动救助开始:重疾家庭的被关注与突围
“救助一个娃,点亮一个家。”阜平县副县长张涛认为,“小鹿灯-愈见未来”儿童重疾救助公益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了孩子的经济,更在于从精神上让民众感到,他们不是在单打独斗,其身后有广泛的社会力量能够“借力”。 -
如何理解囤货潮?制造恐慌,还是风险社会的自救
从二战结束至今,很多国家都在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以应对潜在的危机或灾害。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完善“自助—共助—公助”救助模式至关重要。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提高对灾害问题不关注或关注度较低人群的防灾意识,都是防灾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具挑战之处。 普通人除了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做好“自助”的准备,还要守住最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这不仅是危急时刻‘共助’的一个基本动因,更是维系社会团结、维系社会健康的基本要素。而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在 (“囤货”) 这个行为模式上建立起更有韧性、更细致的灾害对应模式,那就算有意义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筹划28年,社会救助法有望年内审议
自2020年以来,社会救助法已连续3年被列入全国人大年度立法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杨松:征求意见稿中没有对审核程序作期限规定,这容易导致审核机关的消极不作为,建议明确审核确认期限。 -
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在中国蔓延的态势,是如何被遏制住的?
编者按: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根据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的通报,2020年1月至10月,全国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11.2万例。 如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样,在社会各方的合力之下,中国有效遏制了艾滋病的蔓延态势。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报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104.5万,疫情持续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由于传播影响因素更加复杂,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2004年是中国艾滋病防治的转折点,这一年,“四免一关怀”政策施行,包括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免费母婴阻断、艾滋病遗孤免费就学、对艾滋病患者家庭实施关怀救助。 “四免一关怀”政策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中国艾滋病防治的被动局面,也是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根基。回顾“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地的过程,既是梳理全社会在危机之下所作出的共同努力,也是对未来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