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强制与自愿双元格局持续演进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这给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带来更多资源和机遇,也给强制性和自愿性双元市场格局持续演进带来更多可能。全球碳市场:取得“突破”,但仍“早期”
COP29第一天即宣告全球碳市场有“重要早期突破”,引全球媒体关注。但很快人们就发现,比起“突破”,更重要的关键词是“早期”。 和所有自愿减排市场一样,全球碳市场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人愿意埋单”,同样可能陷入交易动力不足的困境。 “6.4条落地后,可能会出现小规模的示范项目,但难以成为全球履约和降低减排成本的重要机制,其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碳市场扩容,哪些行业可能性最大?
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相对具有优势,是全国碳市场扩容优先选择的行业。 更活跃的交易也体现在碳价上。碳价由开盘初期的40多元/吨,上升到目前的90元/吨上下,最高点曾突破100元/吨。绿色投融资不及需求20%,全球碳市场亟需统一标准
低碳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资金缺口,“每年(需求)至少10万亿元左右,只满足了百分之十几,不到20%”,背后的原因则在于金融机构或企业没有气候领域投融资的强大动力。 当前金融绿色贷款虽然比较多,但缺少统一的标准、强制性推动,以及对披露内容的公正评价,导致“漂绿”现象很多。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寻找绿电交易动力
绿电交易量快速增长之下,不同市场主体参与绿电交易的内生动力仍然较弱。目前,绿电交易以大型企业和外贸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仍是绿电交易的“旁观者”。 如果绿电能抵扣CCER,无疑将大大增强企业购买绿电的动力,但“电碳联动”,看起来水到渠成,实则难点多多。首先需明确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属性到底是什么,还需解决重复计算的问题。 为最大化不同省份间绿电交易价值,电力市场相关机制或将发挥关键作用。研究显示,相较于未提升区域省份协调的情景,建成全国市场可减少6%-12%的运营成本,并减少2%-10%的二氧化碳排放。绿电交易:越低碳,“粤”精彩——广东省绿电交易高速增长,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破题碳交易低迷困局:百亿碳市场,万亿路漫漫
一个有效的碳市场,总量控制和充分交易,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控制总量,而无法健全交易机制、实现充足的市场流动性,那么碳市场只走了一半。” “碳市场最怕的是没有稳定的政策预期。企业也好,未来进场的其他机构也好,让所有人对规则的可持续性变化有预期,才会对市场有信心,有意愿交易。” 《碳市场金融属性的发展与完善》课题研究建议,在短期内丰富交易产品类型,推动将金融机构、非控排企业纳入碳配额交易主体;在中期内着力发展碳金融市场,引入拍卖机制和做市商机制,分类分级开展碳金融产品尤其是碳期货等;在长期内从交易制度、监管制度等方面持续完善碳金融市场,尤其是完善碳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唐伟珉:从不被理解的“空气买卖”到加速发展的碳市场
近几十年,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影响,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以“碳排放权”作为资产标的进行交易的碳市场,成为各国低碳转型的主要工具之一。中国碳市场的建设谋定而后动,从技术引入、城市试点到全面上线,持续行在最优路线上助力经济低碳转型。专访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应对气候变化,依靠的是落实,而不是口号
未来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要牢牢把握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中方期待能与各方一起,将COP27打造成以“落实”为主题,以适应气候变化和气候资金为成果亮点的大会。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