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米和小米:以商业手段更好地服务特殊需要儿童
社会创新需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找到用户需求的真正问题所在,围绕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中应坚持科学精神、坚守人文价值。 -
孤独症儿童如何上学,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将有新探索
在邓猛看来,学校是学生最应该去的地方,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是极少数。根据他的经验,很多孩子本来能上学,一旦送教上门的学生比例超过5%,“说明学校和地方政府在推卸责任”。 特殊教育的对象不光是智力障碍、听力和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的孩子,普通学校中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数量,远远超过特殊学校的残疾学生数量,“但一直没认识到他们也是特殊教育的对象”。 -
两会公益观察丨融合教育之路:为特殊需要儿童“解困”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邰丽华提交了《关于推动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平等获得学前融合教育机会的建议》,认为特殊需要儿童在3-6岁阶段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并在建议中将造成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园率低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三点。 “所有幼儿园应当承担接收本社区内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的主体责任,保障适龄特殊需要儿童就近入园、应随尽随。”邰丽华建议将“零拒绝”政策应用于学前教育阶段,还提出搭建有效的“医教康”协同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系统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专业支持体系。 -
殷健灵携新作《象脚鼓》亮相上海书展,讲述聋人女孩的追梦故事
8月15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在上海书展举办了“成长的律动”新书见面会,为广大读者带来首部以特殊群体为主角的励志儿童文学作品——《象脚鼓》。 小说讲述了一个聋人女孩追逐梦想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冬银在两岁时,被用药错误夺去了听力,一家人从此开始了艰难的求医旅程。 在希望破灭以后,冬银进入特殊学校学习,她是美丽的、善良的,但也敏感的、孤独的,直至她与象脚鼓相遇,她的舞蹈梦想开始闪闪发光。 -
跨国收养儿童南昌寻亲记
“每年都有人回来,但从没有人找到过亲生父母” 一开始,洪盼并不知道自己将养育一个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但她也没花太长的时间做心理建设。南昌项目中,有的孩子患有脑瘫、唐氏综合征等疾病,被领养后,他们都得到了更好的治疗条件。 跨国领养在21世纪初开始出现大比例下跌,至2016年下降至约一万一千例,下跌近75%。美国是跨国领养的大国,2013年尚有七千余跨国领养的案例,至2017年仅存4714例。 -
与关爱相比,特殊儿童更需要被尊重
每个人都希望被公平对待,而对待特殊儿童或者其他方面“特殊”的人,也许,尊重比关爱更友好。 -
听障儿童家长:我们不想孩子“被特殊化” (从129347复制)
“做公益,要了解我们真正需要什么,别只为了博人眼球。” -
听障儿童家长:我们不想孩子“被特殊化”
“做公益,要了解我们真正需要什么,别只为了博人眼球。” -
寻绿之旅——广汽本田六一亲子环保行动
2014年5月31日至6月1日,来自广州市的20个家庭,以特殊的方式——植树来欢庆六一儿童节,并全程实践绿色出行。 这是一次由孩子主导的环保行动,“绿色未来•有我TONG行”系列环保活动迎来户外环节“寻绿之旅”。主办方广汽本田和南方周末利用六一儿童节与端午节假期,为家庭提供一个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将“TONG绿课堂”进阶版搬进河源万绿湖,通过自然体验与环保实践,让环保成为维系家庭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