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公益观察丨融合教育之路:为特殊需要儿童“解困”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邰丽华提交了《关于推动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平等获得学前融合教育机会的建议》,认为特殊需要儿童在3-6岁阶段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并在建议中将造成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园率低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三点。

“所有幼儿园应当承担接收本社区内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的主体责任,保障适龄特殊需要儿童就近入园、应随尽随。”邰丽华建议将“零拒绝”政策应用于学前教育阶段,还提出搭建有效的“医教康”协同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系统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专业支持体系。

“我就让孩子自己退学回来了。”

52岁的飞飞妈妈说到这里时难掩哭腔。飞飞坐在旁边,一脸茫然,一岁便被确诊为智力发展迟缓的他,似乎感知不到母亲的悲伤。尽管已经长大,他至今仍然连“12345”都不会写。

“幼儿园没学会,老师就叫上一年级,一年级没会,叫上二年级。”其实,送飞飞去上学,妈妈只有一个简单的心愿:让他识几个字,不会轻易被别人骗。但学校始终要求飞飞跟班上学,飞飞在学校读到了5年级,依旧未能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妈妈发现,在学校,飞飞的课本有时会被老师拿给没带书的孩子,老师还会让他长时间站在阳台上以防扰乱课堂,同学常在飞飞鼻子上、眼睛周围乱画……

如同飞飞一样遭遇的孩子还有很多。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关注到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交了《关于推动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平等获得学前融合教育机会的建议》。

“受困”的特殊需要儿童

“特殊需要儿童”是指各类残疾儿童以及许多未明确归入现有残疾类别的障碍儿童,如多动症、注意力障碍、社交障碍、其他先天发展障碍。

“特殊需要幼儿的平等入园保障现状不太乐观。幼儿园接受特殊幼儿的态度模棱两可,家长和孩子就陷于被动。”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教师赵梅菊透露了这样一个状况。

提案中,邰丽华也写道:特殊需要儿童在3-6岁阶段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学前教育分年龄幼儿数(总计)》,2020-2021学年初全国在园残疾幼儿共计36832人,当年入园残疾儿童13361人,在园及入园残疾幼儿占同口径所有儿童总数量的比例很低。

如此低比例的残疾儿童入园数据,无疑是“不太乐观”教育现状的佐证。

对此,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以下简称“晓更基金会”)理事长李红解释,接纳意愿的不足源于对特殊需要儿童认知的不足,由于很多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因此他们没有信心接收特殊孩子,特别是针对能力偏弱、有挑战性行为的特殊儿童。

与此同时,能够针对特殊需要儿童实现专业性教育的老师更是缺乏。

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学前教育专任教师319.1万人,而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仅有6.94万人,较2020年只新增3000人。

而幼儿园态度模糊的另一面,是残疾儿童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困境。一位北京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已经给孩子换过很多个幼儿园。每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她便会在心中设置三个月的观察期,若发现幼儿园不合适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就会再一次更换。

从她经历的现实情况来看,这样的谨慎并非多此一举。其中,有一个幼儿园声称“融合幼儿园”,老师每天都会通过照片和视频给她反馈,让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被照顾得很好。直到她偶然间提前去接孩子,竟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关在一个小屋子里,老师守着门,不让他们去参加班级活动。“因为很忙,没有去报警、维权。”

“在城市,大部分特殊需要儿童,特别是孤独症等心智障碍儿童,在学前阶段更多是就读于很多民办康复机构”,李红基于其了解的现实状况谈到,特殊需要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仍“受困”于现实,相对较少比例的孩子能够在3-6岁进入普通幼儿园获得学前融合教育(“融合教育”即将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融入普通教育)。

北京市新希望自闭症支援中心主任金伊莎也表示,在实践中发现,“虽然特需孩子对于幼儿园融合教育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但从园所层面来说,满足这样的需求普遍存在困难。”

邰丽华将造成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园率低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三点: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需要儿童的意愿及能力普遍不足;相关部门及相关社会主体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规律关注不足,相比康复需求对学前保育教育需求重视不足;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保障支持体系薄弱。

持续推进的融合教育

寻找出路的脚步并非停滞不前,而在持续推进。

2017年,教育部、中国残联印发了《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制订教育安置方案,逐一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安置工作。

在政策推动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质量保障不断提高,学生入学状况不断改善。“但是两头的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的支持仍旧不足。”李红谈到。

面对现存问题,不少社会组织都在持续寻找解决方案。2012年,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简称“壹基金”)即开始关注保障孤独症儿童受教育问题并提交相关建议。过去5年,壹基金联合晓更基金会主要聚焦于义务教育阶段,每年都在努力推动与融合教育相关的提案。2022年选择开始关注学前教育阶段,推动提交相关建议。

这样的转变是基于现实情况的改善,以及对融合教育发展更进一步的了解。李红认为,更多特殊孩子在学前获得更好的融合环境的支持,将必然提升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进一步促进其更稳定的成长发展。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其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各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并提出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推进融合教育。

“今天终于到了从整个体系的角度,从整个国民教育完整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待学前融合”,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教授邓猛对《计划》解读道,“没有学前教育作为基础,义务阶段的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就走不远。”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执行主任孙忠凯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学前阶段的‘零拒绝’和搭建教育的‘金字塔’很关键。”

“所有幼儿园应当承担接收本社区内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的主体责任,保障适龄特殊需要儿童就近入园、应随尽随。”

在提案中,邰丽华建议将“零拒绝”政策同样应用于学前教育阶段,还提出搭建有效的“医教康”协同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系统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专业支持体系……

事实上,这些建议已经在河南“奇色花福利幼儿园”(原名“郑州市福利幼儿园”,以下可简称“奇色花”)有了“实施样本”。公开资料显示,从1996年起,奇色花在每个班中按81的比例接收智力障碍儿童,20多年来已接纳超400名特殊需要儿童。

“从顶层设计建构发展支撑体系,从行政角度挖掘培养优秀的核心团队,建立健全师资培训体系,从社会不同层面去做融合教育的宣传和理念倡导。”河南省教育厅基教处一级主任科员贾祎祺总结出如此四条经验。

奇色花福利幼儿园总干事蔡蕾表示,如今,奇色花的经验已经“向全省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幼儿园复制推广,形成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模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