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军芬 | 百年国歌:来自清末民初的声音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乐之邦,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古人从未想过制订一首歌曲,作为中国的象征,来区别于其他国家,一直到晚清。清末民初,国歌几度兴废,见证了我们民族在苦难中砥砺前行的历程。黄骏的2024年度书单
《黑龙江纪事》以纪事本末体的形式,详细论述了清廷与沙俄在东北百余年的角力过程,其中既有清廷的颟顸自大,也有沙俄的强取豪夺,待到晚清国力衰颓,黑水之地的生灵涂炭更是在所难免。石刻捕手:他在山林打捞千年记忆
与其说是寻找,他更像是逐字逐句地读一“本”山。“批注”用的是粉笔,看过哪一“页”石头,就用粉笔做个记号,石头和石头太像,迷路也是常事。 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大大拓宽了晚清以降金石学的学术边界,而他既不是一位正统的金石学者,也不是学院里的文史学家,只是一个爱在山里跑步的人。陈晓平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再索隐
吴趼人对官场、洋场皆深具敌意,笔下的人物大多卑污龌龊、贪墨无能。就我所知,小说所抨击的洋务人物大多尚属能干,对晚清近代化进程有些贡献,不可全盘抹杀。“年兽”的发明不到一百年,起于紫微大帝的“狮子狗”
紫微星故事来自道教,是道教中的天官紫微大帝,传统年画中他身边总是跟着一头天狗。紫微星画轴还受到了从汉代以来就非常流行的《胡人异兽图》影响,民间工匠把他们都混为了一谈。于是到了晚清,各种年画中的紫微大帝经常长得像个胡人,而天狗也长得像个狮子狗——中国没有狮子,工匠大概也只能照着狮子狗来画。黄骏的2023年度好书
在外力冲击下,晚清国势业已江河日下,世人多意识到欲续国祚,须引西法而变旧法,可引入西法并未如预想中的那般立竿见影,反而引发了诸多新问题。为什么晚清的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都推崇黄宗羲?
郑观应节抄并作序的《原君·原臣》小册子,被梁启超、孙中山用作宣传工具。晚清“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共同使用一个文本进行宣传,这一事实打破了派系划分的刻板印象。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晚清进步思潮公推为共同旗帜,是形势逼出来的。酝酿于岭南的晚清社会变革潜流:邱捷《半井斋治史随笔》读后
举凡治安、防火、乱搭建等关系到社区利益与声望的事件,大都通过集庙讨论加以解决,地方官尊重坊众会议的决议。这就为研究近代中国的“城市自治”,提供了十分独特的经验事实。1861:烟波致爽殿里的风波
从烟波致爽殿筹划的辛酉政变成为慈禧太后登上晚清政治舞台的首次霹雳亮相。咸丰帝仅存的“政治遗产”——赞襄体制,轻易被“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摧毁,此时距他撒手人寰,尚不足四月。 1850年在圆明园慎德堂去世的道光帝,生前一直想为大清找一位守成之君,就像他和他父亲一样,他选中奕詝,某种程度上也是选择“类己”的结果。只是他不愿承认,大清早已过了它肇建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时的黄金时代。 (本文首发于2023年7月6日《南方周末》)许倬云:东林传统与无锡士绅家族丨倬彼云汉
无锡士大夫家庭中如此特殊的风气,和苏州的富商大贾、庭园诗酒不同;和常州的状元宰相之家,收集文物、书籍的风气,也颇为不同。晚清到民国,如此文化区,恐怕只有江苏的太湖周边、湖南的长沙周边以及福州周边这几处,出现大量读书人家,延续家风,投身地方公益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