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东林传统与无锡士绅家族丨倬彼云汉

无锡士大夫家庭中如此特殊的风气,和苏州的富商大贾、庭园诗酒不同;和常州的状元宰相之家,收集文物、书籍的风气,也颇为不同。晚清到民国,如此文化区,恐怕只有江苏的太湖周边、湖南的长沙周边以及福州周边这几处,出现大量读书人家,延续家风,投身地方公益事务。

责任编辑:邢人俨

无锡 (视觉中国/图)

我现在与无锡老家的弟弟、妹妹和他们的下一辈谈谈话,很多人关心无锡这个地方,过去几个家族的历史,尤其是这些家族彼此间的关系,及其共同努力的方向。无锡一些老家族,在当地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究竟在当时的无锡社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他们又从事的何种事业。

这个题目当然很有意思,不仅反映了无锡当地特别的文化风气,和长期历史延续的传统,也反映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在近代历史上,无锡这么一个小地方,居然自己发展了一套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作风,有别于苏州、常州。

有关无锡的士风,要从明朝下半段开始回顾。当时的读书人,对代表皇权的太监、权相不满,认为这些人耽误国事,贪图私利。很多学者结合反抗,批判他们认为罪恶的源头:皇权专制产生的弊病,以及官吏不守法纪、没有道德等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群人的结合,渐渐发展为“东林运动”,这个群体得名于无锡的“东林书院”。他们当时的批评运动,很快从无锡扩展到当时的太湖地区——苏州、常州以及吴江等处。江南士大夫的抗议,招致政府反制:抓捕或贬斥其中的重要成员。

高攀龙是欢喜巷高家的祖先,我姑妈嫁到高家,两家是姻亲。当时,他刚刚从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职位罢官。阉党诬告他贪污,锦衣卫抓捕他的消息传到家门。他谈笑自若,闭门遣散众人以后,朝衣朝冠坐在家中荷花池内,自沉而死。诸位可想:荷花池水最深不过肩膀,要在如此浅水中将自己淹死,势必要将头强行弯到水中,这需要非常坚强的决心方可实现。如此做法,激起了东林党人更多的反抗,衍生为明末整个江南士大夫群体的抗议。

清朝入关征服中国,江南的士大夫亡国之余,痛定思痛,不断检讨为何中国居然被征服,而这新的王朝比明代更为残暴和专制。在清初,东林运动固然停止了,但是无锡的士大夫依然有批判精神。可是,既然触及不到北京中枢,他们转而以其精力服务乡里,这也就是:“家事国事天下事”,这三个方向,其实是一致的。

士大夫既然有志于为社会解决问题,他们必须要注意到现实的国家与社会的问题。清代初年,就有一批学者,如顾炎武、顾栋高、全祖望等,各自撰写读书笔记,在其中讨论经国济世安民安百姓的重要项目。包括政府该如何征税,该如何防御外敌,政府如何发展教育、选拔优秀人才,同时也讨论读书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等。这一类注重实学的文章之外,当然还有王学支流在北方的颜李之学。他们也注意到实际的事务,例如政治、社会、经济的课题,而并不局限于论文学、写文章。

所以,此后无锡读书人的家庭,多少都投身于这些学术活动,其实也是秉承着明代晚期的理想: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他们关心的项目。于是,无锡家族的家庭教育,隐然延续了东林传统:一方面研讨有用的学问,另一方面投身于乡里服务。他们希望经由此训练,能对国家、对老百姓担起自己的责任,实践儒家传统对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要求。

无锡后来每个大家族的私塾,基本上都和东林运动中的人物有关系。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末年面临新的危机与刺激,各家私塾慢慢合并起来成为新式的小学、中学,我就读的辅仁中学就是其中之一。先父就读竢实学堂,是无锡最早的现代小学。

无锡读书人家的知识分子,都将“东林”二字印在脑中。东林书院的格言众所周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尤其需要注意最后四个字:事事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我们的责任。

当我在辅仁中学就读时,辅仁的老师们基本上都是无锡几个大家族之中,相当有学问的人。他们宁可在家乡的中学教育自家子弟,而不出去做别的事情。例如,我的英语老师沈制平先生,1949年以后就做了苏州大学英语系的主任。我在辅仁中学读书的时候,深深感受到这些大家族的读书人,对于自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佛系中年
回复

佛系中年

2023-05-11

准确的说,明亡于崇祯朱由检的无能导致权力失去制衡。其实魏忠贤一党并不像史书说的那么烂(因为正史是士人写的,自然把阉党往死里黑)。客观的说:阉党虽然也不是什么好鸟但是阉党是可以制衡东林党的一股势力。东林士绅们利用特权庇护商人不纳商税。在天启年间,东林人在江南发动抗商税、矿税事件,被魏忠贤压下去,这就是制衡❗但是天启一死,东林支持的信王(崇祯)上台,就废止了商税、矿税。连年战事,财政亏空。崇祯无奈之下只能加3饷(辽饷、剿饷、练饷),3饷表面上看来负担不高,每亩地折合银九厘,大约是十斤稻谷,全国实际征收约1000万两白银。由于大明三大害不上税,税负全部转嫁到小农身上,还有各级官僚的贪污和搭车收税,造成底层自耕农不堪重负,流民四起。崇祯在煤山自尽后南明还有划江而治的机会,结果又是东林党坏了大事。本来福王朱由崧无论是论长幼还是依嘉靖继位的“兄终弟及”先例都显然优于东林党人想要拥立的潞、桂二王……但是

135****9608

2023-05-11

可以说明亡于东林党

135****9608
回复

135****9608

2023-05-11

可以说明亡于东林党

我不理解
回复

我不理解

2023-05-10

对东林党人的评价到现在其实还有争议,不过许老最后两段话写得好

佛系中年
回复

佛系中年

2023-05-10

明末对8旗的战事每年征收的“辽饷”约600万-700万两,这些银钱要发到辽东、辽西将门手中,朝中大员与各相关部门都有分润甚至是言官也有孝敬钱。所以朝中几乎无人愿意议和停战,大家集体发财。代价反正由别人买单,再乱也乱不到京师嘛。只是这些人最后没想到,敲锅却把大明这锅敲破了,最终还是付出了代价,李闯王攻入京城“协饷”之时,这些官儿们一个个都没跑掉。不只是"水太凉""头皮痒"那群东林才子复社公子。明末大多数官儿们都差不多。崇祯年间一说议和一个个言官文臣就跳出阻挡,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对方。大话漂亮话谁都会说,可实际问题如何解决❓一个个都没招。而且这些唱高调的东林人也大多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全是伪君子。后来到了南明还是那副德性:东林人厌恶马士英,马士英拥立小福王上位,而东林人当初拥立光宗朱常洛上位反对福王,所以后来南明时代害怕小福王上位后会算他们的旧账闭口不讲万历“争国本”那套开始讲起“立贤王”

ryan

2023-05-10

东林党人加速了明的灭亡。征税都落实到纸面,身体很诚实!伪善掩盖了贪婪!清军屠城江南和淮军抢掠都是为此!

佛系中年
回复

佛系中年

2023-05-10

是的。东林党利用特权庇护商人不纳商税。天启年间东林在江南发动抗商税、矿税事件,虽然被魏忠贤压下去,但是天启死后,东林支持的信王上台,就废止了商税、矿税。明末关税收入不过50万两/年,而大清高达2000万两/年,关税不值一提,没有工商税源崇祯只能向底层人群加税。大明3大害:士绅、宗室、卫所。士绅以江南东林人士为代表,官僚社会以科举取士选拔官僚,给予了士绅不纳粮特权,只要中了举人,不必做官就可不纳粮也不负担田税。贫农为了逃避税收,纷纷跟士绅进行投献,把田地挂靠在各大士绅名下,给一定的租金给士绅。一些大官僚投献的土地和兼并的田地甚至跨州县,像嘉靖年间首辅徐阶其家族在松江府一带拥有田地约二十四万亩,这些田地都不用纳税。从嘉靖三十年(1553)间到天启元年(1621)不到七十年大明户口(纳粮人)就减少约1/4。所以用户口来计算的话,明朝中后期纳粮上税人口不增反而逐年减少。阉党一倒,东林更加没有制衡了

ryan

2023-05-10

东林党人加速了明的灭亡。征税都落实到纸面,身体很诚实!伪善掩盖了贪婪!清军屠城江南和淮军抢掠都是为此!

海燕
回复

海燕

2023-05-10

ryan
回复

ryan

2023-05-10

东林党人加速了明的灭亡。征税都落实到纸面,身体很诚实!伪善掩盖了贪婪!清军屠城江南和淮军抢掠都是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