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福潮的2024年度书单
翻译西书是明治维新的重要一环,在促进日本政治制度的转型,特别是从接纳中国儒学的时代向接受西方思想转折的过程中,像福泽谕吉这样的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开拓者乐黛云:“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
“也许我在未来十年,会开始写写我的‘负面人生’吧。”2021年5月9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特地主办的乐黛云新书研读会上,这位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北大中文系教授曾朗声宣告,未来她的个人书写或许会触碰到回忆里最真切的部分。这位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学者,在人生的后半程始终怀揣着“未完成感”。 当时在座听众的期待,在2024年7月27日凌晨画上了一个句号。就在巴黎奥运会拉开帷幕的同一个清晨,乐黛云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在对乐黛云的生平介绍里,最常提到的莫过于她是1970年代北大恢复招收留学生后第一批教留学生“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师之一,且在开拓比较文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推动“跨文化对话”上成就斐然,与学者汤一介伉俪情深。而她对“欧洲中心论”“东风压倒西风”和“东方中心主义”的批评,“革命青年”的经历,学术思想的转折,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新知的求索,以及不沉湎于苦难亦不掩藏傲骨的个性,外界知之不多。 不过,乐黛云的许多学生和友人都深受她的感召:“历史的回忆当然重要。但她不会陷在其中,她身上有一股力量。”对今天的很多背负生活压力、习惯向内收缩的年轻人来说,乐黛云的乐观和坚韧太宝贵。 与我们采访她的2021年相比,当前的世界局势越发波谲云诡。能够看到东西方思想各自的根源和光亮所在,并极力促成相互对话,更是这个时代值得珍存的价值取向。 “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这是晚年乐黛云的自我评价。她“能将真实的生命经验纵身入时代的洪流,在这一试金石上检视自身成色,留下此在的痕迹”,这也是我们重发此文纪念她的原因。 本文原发表于2021年6月。 -
康德哲学圆桌:那个“哥尼斯堡的中国人”
“康德的著作类型很多,他有一本书《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当时销量非常高,一度仅次于《圣经》,文笔非常风趣幽默,跟我们熟悉的康德后面的著作完全不一样。” “康德的精神与近代科学革命的思想是相悖的,是反潮流的。但是我认为,这恰恰凸显了康德哲学革命在今天的意义。” -
为什么晚清的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都推崇黄宗羲?
郑观应节抄并作序的《原君·原臣》小册子,被梁启超、孙中山用作宣传工具。晚清“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共同使用一个文本进行宣传,这一事实打破了派系划分的刻板印象。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晚清进步思潮公推为共同旗帜,是形势逼出来的。 -
中国十大影响性诉讼评选活动15年纪事:用案例书写的法治历史
假设“王子犯法”已经毫无质疑,“与民同罪”也是法律本来的规定,但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时,便有了对传统特权思想的革命。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7日《南方周末》) -
习近平江西考察之行特意嘱托这些事
初夏时节,赣鄱大地一派欣欣向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0日至22日在江西考察,进企业、察民生、悟初心、谋发展……脚步匆匆,思虑深深。总书记的江西之行,为革命老区下一步的发展定心定调定计,思想指导高屋建瓴,谋篇布局巨细周密。 -
俞孔坚:如果不会建最好的城市,至少回避建最坏的
生于农村,俞孔坚相信自己的思想植根于乡野。 从海绵城市、反规划到大脚革命,他秉承的理念一以贯之,“需对迫在眉睫的生态环境挑战作出应答”。 -
瞿骏谈清末民初的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 (从134566复制)
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 -
瞿骏谈清末民初的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
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 -
柏克:以保守的方式催生现代秩序
柏克保守主义教诲我们尊重传统与秩序,从传统中汲取改革智慧,这对经历不断革命、改革与经济崛起后寻求文明复兴与历史综合的当代中国而言,显然是一种切时而切近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