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推理作家访谈录丨马伯庸:这事儿历史上“可以有”
“读者本能的反应是,你写得这么细致,那么应该就是真的吧。这和我们玩VR游戏一样,当游戏分辨率足够高的时候,就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真实的幻觉。”刘勃的2024年度书单
没有核心事件,没有主要人物,却把二百年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的变迁呈现得行云流水,浓墨般的暗夜,终于弥漫得浩瀚无垠。马伯庸:历史小说如何写出岭南的独特质感
“对美食的态度一定代表了对人生的态度,对美食的要求高,说明你要过一种精致、松弛的,能静下心、专心去享受的生活。对于现代人,尤其都市人来说,这种态度弥足珍贵,它能帮我们治愈或抵御很多的都市病。”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浪潮,但我们可以在浪潮中拼搏、游泳、挣扎。我想写的就是这种挣扎感”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马伯庸:对食物的态度,就是对人生的态度
“我对任何没见过的食材、没见过的烹饪方式,不会觉得大惊小怪,我会知道这是一种饮食多元化的价值观共存(的体现),我们要学会的是去适应当地的口味。”马伯庸回应拒签盗版书:精神产品生产者的声誉有多重要?丨快评
读者对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有两种特殊心理预期。 第一,尤其对于有精神导师性质的作者而言,读者内心会期待TA符合智者或圣人的形象:最好形象上仙风道骨,有出世飘逸之气(想想南怀瑾为什么这么火),在道德上高出世人一大截,至少不能表现得爱钱、贪图物质利益,因为如果你和我一样“俗气”,你还有什么值得我仰慕、仰望呢? 第二,对于精神产品生产者而言,读者会期待TA的行为与书中或公开场合所表达的价值观一致。如果作家在书中宣扬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或表现出某种价值观倾向,但实际中没有做到或没有一以贯之,或者被读者这样认为,那读者可能就会认为他口是心非,是个伪君子,甚至还会因爱成恨、由粉转黑。马伯庸谈历史的读法:好奇心才是最关键的
“好的历史小说,应该是一个夹心饼干” 马伯庸谈三国文学
每一件大事背后,一定有着非常扎实的情报基础:官渡之战,曹操是如何知道袁绍囤粮在乌巢?又是如何带兵准确将其付之一炬?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日《南方周末》)马伯庸妙谈《西游记》,云支教“抓”住有志少年,中国平安首创夏令营公益新模式
15天从南京到北京在明代有多难 ?马伯庸新作《两京十五日》解密
- 50:10
有话请亮牌 | 谁说武侠电影死了?我不同意!
为什么我们痴迷武侠? “因为武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尽情肆虐的空间。武侠提供了一片法外之地,就像西部片一样,侠客们惩恶扬善,骑上马抬腿就走,一走就是几千里。”《长安十二时辰》原著作者马伯庸是这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