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明成西湖大学教学系列教授:“青椒”只教学不科研有点难丨快评
所谓教学的异化,一是在科研KPI之下,出科研成果是第一位的,教学是第二位的,这意味着优先级与重要性以及个人投入时间、资源与心力上的重大差别;二是教学也不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围着教学竞赛、教改项目、教改论文、教学成果奖转,这意味着“你是一位好老师”不取决于学生的投票与口碑,而是取决于学科/专业大佬与官僚的评判,“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虚的,国家或省级一流课程或省级教育成果奖等才是实的。 -
水浸农田,商丘农民忧心秋收秋种
七八月份几场大雨,地里一直没干,玉米穗结不出粒来。如今,台风“贝碧嘉”带来强降雨,没干透的田地又给淹了。 “投资很大,亏得也很厉害。”李宝剑之前没有接触农业保险,他种了十亩大棚青椒、十亩大白菜,颗粒无收。 永城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组织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抓紧时间疏通沟渠进行排水,组织农业机械进行抢收、晾晒。 -
周思成:一个历史学“青椒”的边缘行走
“我感兴趣的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这么多政治思想,譬如‘民本’、‘华夷’、‘天命’这些观念,到底对中国人的实际政治运作有什么影响:它们对当时的政治决策起了怎样的作用?那些皇帝、官员真是按照那些政治思想来行动的吗?还是说只是当作表层话语来论证他们自身已经设定好的目的?如果是事先设定好的,这些目的与他们所持的政治思想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高校考核辨析:基于公共政策效应最大化的理解
国家的各种科研基金项目的分配,是不是公平、合理;“非升即走”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于患病的教师是否可以延期,这些问题都可以讨论,也应该完善。 -
01:28
“五年未升副教授转岗后勤”,应正视“博士供过于求”现实
近日,一则《太原师范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流传。其中,“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这一内容瞬间引发网络热议。 有网友感叹“以前只是985名校非升即走,现在地方名校也开始效仿”,顺带再度引发了有关“青椒待遇悲惨”的一些讨论。其实,这则“新闻”本身是一篇三年之前的旧闻,其所反映的问题并不自今始,而问题本身也并非“青椒难熬”那么简单。 “博士不好就业”的现象已经延续多年。“上海交大医学博士当中学保健员”“核物理专业博士应聘城管”等新闻层出不穷,反映的是博士“向下兼容”的现实。在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脱节的今天,社会各界理应正视“博士供过于求”的现实,高校理应思考博士招生培养计划的调整之道,象牙塔里的学子也应直面这一变化,认真考量“要不要攻读博士”这个重大抉择。 -
想读博的年轻人需要知道的“青椒”现状,导师们都清楚
“中国的博士生毕业需要找教职,似乎发表论文越多越好。这直接导致博士生从选题到发表,都倾向选择短平快易的题目。为发表更多论文,去关注刊物的文章偏好,或高热度的关键词。” “我之前参加社会学的博士答辩,发现很多人直到博士毕业都不知道自己的研究兴趣是什么。他只是在某地实习或者导师给他一个题目,就将其作为博士论文,他甚至不知道他的论文是属于哪个研究领域。” “我认为,学校需要更透明地公布博士生的就业情况和去向,对有兴趣来读博的学生说清楚就业现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提供足够的信息是第一步,让大家充分了解更多机会和资源,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
“青椒”赵万里的朋友圈
“青椒”赵万里虽然书生气十足,率直率真,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他的真学问和率真的个性,也得到了师友的信任和接纳,在当年这个比较单纯的学术文化的圈子里,赵万里的访书、读书、研究、交游和生活应该是快乐和滋润的。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23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