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家银行,谁在科技金融领域独辟蹊径?|2024年度“金标杆”
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包揽前十。少数城农商行独辟蹊径。 因商业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挑战较大,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更注重线下实地走访调研,先后奔赴苏州、深圳和浙江等地,深度访谈金融监管机构、商业银行、政府相关部门和科技企业等。 商业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仍面临诸多堵点和难点,期待更多政策突破。 -
非银支付被罚金额暴涨,反洗钱仍是高压线丨金融合规榜
前五个月,非银支付机构合计被罚没金额超1亿元,罚没金额同比跳升3.5倍。 在针对非银支付行业的罚单案由中,“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以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等行为均违反反洗钱法。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已完成公开意见征集,出台在即。金融监管层针对非银支付行业的顶层设计正日趋成熟完备。 -
金融马拉松,中行如何做好国际化的“头雁”?丨透视银行业年报⑧
按总资产计,中行曾是中国第二大商业银行。四大行伴随中国经济崛起而快速成长,资产规模年均扩张速度接近20%。但中行在此期间规模扩张速度年均只有约15%。 中行在2009年贷款规模的超速扩张结果之一,是中行总资产规模在2010-2012年间超越农行升至四大行第三。但与此同时,中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却出现滑坡,连续三年低于四大行均值。 在全球金融监管趋严非常明显的情况下,中行应珍惜海外牌照,紧随中国企业出海策略;继续提升国内业务份额,但应更看重业务质量。 -
国家金监总局全国支局挂牌
-
地方金融“两委一局”挂牌收官在即,新型央地监管体制逐渐成形
截至2024年3月1日,29个省级行政区已完成挂牌,仅北京和安徽的地方金融监管局网站尚未更名;尚未披露金融“两委一局”的副省级城市仅剩哈尔滨。新型央地协同的金融监管机制正加快形成。 绝大部分省市采取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同级的地方党委金融办、金融工委和金融管理局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但这与最高层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完全看齐。 目前各地金融“两委一局”新的法定职责均未正式下文,各地金融管理局更名挂牌之后,实际工作内容与之前基本类似,相关编制和人员也尚未调整。 地方金融管理局从名称中去掉原先的“监督”二字,并非意味着对地方金融运行活动状况的监测功能弱化。 -
虚位半年,原人行浙江一把手空降广东丨金融人物②
广东新型金融管理局面已初步形成。随着张奎赴任,人行如何协同其它金融监管机构、央地金融监管如何协同成为广东金融业界关注的重点。 此番张奎南下执掌人行广东省分行,将给“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广东带来哪些金融新风向,受到各方关注。 张奎在浙江期间非常重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发展和对民营企业的扶持。 -
深陷“价格战”,消费金融何去何从?
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占比达71%,互联网金融公司市场份额约16%,互联网金融公司虽然市场占比尚未威胁到商业银行,但已快速成长为第二梯队。与电商消费场景的内嵌融合是其绝对优势,线上获客的便利性更是其优于商业银行之处。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尽管各国消费金融监管改革具体措施存在差异,但其改革重点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两个方向:一是防范系统性风险;二是重视金融消费者保护。 -
巴塞尔协议盯紧资本充足率,银行危机为何不能避免?|智库大咖论③
从文本一到文本三,巴塞尔协议不断强化以资本杠杆率为主要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但并没有起到避免银行出现灾难性后果的效果。现在看来,需要反思这个方向是否正确。 资本约束虽然对银行规模扩张和风险承担有明显的正向激励,但流动性风险却更直接地威胁到银行的生存和存款人的利益。巴塞尔协议文本有必要把流动风险的监管和防范提升到与资本并列的一级科目,提出严格的预警标准和预测模型,作为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务依据。 -
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大改革:四大变化浮现
-
聂庆平:财富管理市场亟需划清金融产品边界 | 新金融大会
我国影子银行产品快速发展,并且存在融资端界限模糊和投资端加杠杆的问题。随着投融资端这两个问题的发酵,会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再次回归集中统一的监管模式。这是我国新金融面临的重大监管体制变化。 明确财富管理市场是柜台市场。资管产品应对特定投资者发行。如果对非特定投资者发行,应明确其公开发行证券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