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支付被罚金额暴涨,反洗钱仍是高压线丨金融合规榜
前五个月,非银支付机构合计被罚没金额超1亿元,罚没金额同比跳升3.5倍。
在针对非银支付行业的罚单案由中,“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以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等行为均违反反洗钱法。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已完成公开意见征集,出台在即。金融监管层针对非银支付行业的顶层设计正日趋成熟完备。
责任编辑:谢艳霞
非银支付行业因一纸巨额罚单再回舆论中心。
2024年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浙江航天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航天电子”)因8项违法行为而被该行警告。与此同时,该公司被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合计4421万余元,两名相关责任人也受到处罚。
非银支付合规度有恶化之势?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根据南方周末“牧羊犬—中国金融业合规云平台”(下称牧羊犬平台)数据统计发现,2024年1-5月(按披露日期,下同),20家非银支付机构的25个市场主体和17名责任人受到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的行政处罚,累计罚没金额超1亿元。相关数值同比均大幅提升,甚至翻番,罚没金额更提升3.5倍。
央行对非银支付行业的行政处罚保持较大力度,特别是对大型知名非银支付机构的不合规行为监管和处罚保持高压态势。其中,与反洗钱相关的处罚案仍是非银机构受罚的高频词,反洗钱仍是非银支付机构的“高压线”。
被重罚逾4000万元
浙江航天电子此次领到巨额罚单并不“冤枉”。
央行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该公司违反相关监管规定行为多达8项,包括违反机构管理规定、商户管理规定、清算管理规定、账户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和假名账户等。
央行据此对该公司予以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合计超4421万元。
浙江航天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被罚没超过4400万元。(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与此同时,该公司时任总经理助理牟某燕对四项相关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被处罚款11.5万;时任公司商务部总监张某权对另外四项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被警告,且被罚款30万元。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查询得知,其中“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等行为,均涉嫌违反了反洗钱法。反洗钱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金融机构不得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或者与其进行交易,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或者假名账户”。
这说明浙江航天电子此次被重罚多因违反反洗钱法相关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对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的相关规定。(来源:中国政府网)
跨境支付机构是控股股东
作为非银支付机构,浙江航天电子为公众所不识。它背后是谁?它的主要业务是什么?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查询央行公开信息发现,浙江航天电子于2012年6月首次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至2027年6月,获许可的业务类型包括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浙江省)及互联网支付(全国)。2021年,跨境支付机构PingPong通过股权并购间接获得浙江航天电子51%股权。
相关违法行为发生在什么时间?PingPong相关人士在6月7日回应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时称,该处罚系针对浙江航天电子在2019年被收购前开展的境内支付业务中部分不合规事项及当时经营负责人,与PingPong业务无关。PingPong方面还表示,在2021年收购完成后,PingPong对浙江航天电子立即委任了新经营团队,全面关停其原有业务,加强其合规能力及科技能力,并已于2022年完成所有整改。
该公司目前聚焦哪些业务?PingPong方面称,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现已深度聚焦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全球展业、数字转型”的需求,为其提供收、付、汇、管、SaaS等一站式跨境解决方案。根据PingPong方面提供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PingPong已在全球设有超过30个分支机构,业务覆盖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及地区,累计促成跨境交易金额超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浙江航天电子现已转型成为一家专注于服务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的安全合规的支付公司。
被重罚机构并非个案
浙江航天电子被重罚是否为非银支付行业罕见个案?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统计研究“牧羊犬平台”数据发现,浙江航天电子该笔罚单是央行2024年以来对非银支付机构开具的最大单笔罚单,被视为央行对非银支付行业严监管的缩影。
2024年前5个月,央行及其派出机构对20家非银支付机构的25个市场主体及17名责任人开出行政处罚决定书,累计罚没金额超1亿元。除航天电子被重罚外,腾讯参股的乐刷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和兰州两家分公司也被处罚。其中,乐刷科技福建分公司被罚没金额达2754万元。
纵向对比之下,央行对非银支付机构、市场主体、责任人的处罚数量分别提高了67%、108%和113%,累计罚没金额则暴涨3.5倍。
对比2023年,2024年前5个月非银支付机构与反洗钱相关的“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未按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匿名账户”“假名账户”等案由出现频次(按年折算)较2023年稳中有降,但从绝对数量看仍是非银机构受罚的高频词,显示反洗钱任务仍是非银支付机构合规监管中的“高压线”。
同时,非银支付机构因“危害支付服务市场”“危及支付机构稳健运行”“损害客户合法权益”“借收购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名义为企业提供融资”等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数量明显增加;但因“违反消费者金融信息安全”“违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违反预付卡管理”等行为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暂未出现。
非银支付变局
不仅反洗钱合规任重道远,非银支付行业还正面临大洗牌。
非银支付已经成为我国小额和便民支付的主力军。央行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180余家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超121万亿笔,金额340多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分别增长约17%和超12%,分别占同期支付系统处理业务总量的98%和业务总金额的2.82%。
与此同时,支付技术的迭代和支付环境的变化倒逼支付监管体系加速提效升级。
2024年5月1日起,《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5月下旬,《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亦已完成公开意见征集。《条例》是支付行业严监管的纲领性文件,而《实施细则》是保障《条例》有效实施的重要举措。支付行业新规的接续出台,意味着监管层面对非银支付行业严监管的顶层设计正日趋成熟完备。
随着支付严监管时代的来临,支付行业的合规压力不断增大,也意味着支付行业的洗牌已箭在弦上。
合规压力有哪些具体体现?根据《条例》,非银支付机构的名称中应当标明“支付”字样;非银支付机构变更名称、注册资本、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以及合并或分立前,均须经央行批准。
5月31日,央行公示自2022年以来49条非银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中,38条次公示信息包含变更名称,其中31条次发生在2024年。
此外,8条次公示信息包含增加注册资本,8条次公示信息包含主要出资人/实际控制人变更,1条次公示信息包含非银支付机构合并。
其中,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旗下平安付是目前唯一一家同时获批机构合并、增加注册资本、变更主要出资人的非银支付机构。
至2024年5月末,在市场仅存的180家非银支付机构中,仍有53家支付机构尚未完成更名。而根据《实施细则》,非银支付机构换证过渡期最长接近5年,且更名不改变原有支付业务许可范围,确保平稳过渡。
针对《条例》对非银支付机构注册资本和净资产的相关要求,《实施细则》明确,存量支付机构在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满前满足注册资本和净资产要求即可,保证了较为充足的过渡期限。
大额罚单“警钟长鸣”
从央行对非银支付行业的行政处罚节奏看,下半年通常才是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或披露的高峰。从2024年前5个月披露的数量判断,2024年央行全年对非银支付行业的行政处罚数量有望超过2023年。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无论是2023年对财付通和支付宝分别开出的天价罚单,还是2024年对PingPong旗下国内支付机构开出4400余万元的高额罚单,央行对非银支付行业的行政处罚保持较大力度,特别是对大型知名非银支付机构的不合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继续保持高压态势。虽然这些大额罚单大都源自对数年前相关支付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事后处置,但对非银支付行业的各参与主体仍然可以起到“警钟长鸣”作用。
与此同时,非银支付机构自身合规建设也需跟上监管的脚步,尤其需要对照《实施细则》六章共80条的相关要求,在机构设立、变更与终止,支付业务规则、监管要求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严格自我审查,及时纠正自身不合规之处,确保支付业务依法合规开展,以实际行动助力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