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获奖意味着什么?独家专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韩江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作家,她对人类的失落和痛苦有着深刻的感知。” “诺贝尔奖总是带有实际的,甚至是政治上的影响。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 “近年来,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提名过程,阅读了比以往更多的非欧洲的作家作品。”- 01:43
诺贝尔文学奖如何产生?18位院士投票,委员会主席说了不算
作家韩江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0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作家韩江,“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 1970年,韩江出生于韩国光州。1999年,她凭借短篇小说《童佛》拿到韩国小说文学奖。此后,她出版了《植物妻子》(2000)、《玄鹿》(2005)、《素食者》(2007)、《少年来了》(2014)、《白》(2016)等,新作《不做告别》中译本于2023年出版。 2016年,韩江以2004年完成的一部小说《素食者》获得国际布克奖,是迄今为止亚洲唯一一位布克奖得主。 2021年冬天,《南方人物周刊》借《素食者》再版的机会采访了韩江。采访中,我们谈论了她对人类悲剧的探讨、对暴力的质问,以及如何以诗意的方式,坚定而温柔地寻找希望。本文曾于2022年1月2日发布于《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号,原标题《韩江:以诗意探讨人类悲剧》天上大风,最是人间留不住 | 最深之水
松尾芭蕉自然是川端康成重要的精神源头,而良宽和尚的世界性声誉,是川端康成引发的。在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中,川端康成多次引用良宽的诗句。比如良宽的这首辞世诗:“留给你们什么?春花,秋叶,杜鹃鸟鸣。”良宽是僧人,是禅师,但他并不背对尘世,而是入世且怜世,他以清贫孤独而自得的人生经历,以及独特的诗歌世界,影响了日本乃至全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丽克逝世:她的诗有超越创伤与丧失的力量
美国当地时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露易丝·格丽克逝世,享年80岁。她毕生都狂热迷恋“包含了私人的选择、密谋的诗”,迷恋能鼓励读者参与其中的亲密声音,坚强地面对自我的梦想与幻想。她的诗歌具有超越创伤与丧失感的力量,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所说的,露易丝•格丽克具有“不易错辨的诗歌声音,以简素之美使个人存在获得了普遍性”。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露易丝•格丽克刚获诺贝尔文学奖后。 “格丽克的写作不是冷战风格的政治化,而是个人的政治,她的写作回到了对人的身份的认同。这是一个关键,她笔下的女性,无不都在寻找自己的声音。”最早将格丽克引介入国内的译者范静哗指出,美国诗歌传统中私人化写作的兴起,包括西方女性主义的兴起,是格丽克多年来屡获重要殊荣的背景。独家专访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他能让沉默和停顿在剧场中说话”
得到诺奖后,他抱怨以后再没更多大奖可拿,“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会走下坡路!” 福瑟善于用沉默、中断和推迟行动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焦虑不安的情绪,这是他戏剧的一个惊人特点。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约恩·福瑟并非冷门,残雪还有机会
当被问到对于写作有何建议,他说:“写吧,不要思考!在动笔前思考,在写完后思考,但在写作时,什么都不要想。”泰戈尔缘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纪念泰戈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10周年
诗人在想象中的上帝面前,通过阐述人神关系、宗教哲学思想,倾诉喜怒哀乐,描绘理想王国,表达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共同愿望,在无数读者心中激起强烈共鸣。这是《吉檀迦利》受到各国读者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奥尔罕·帕慕克:我希望我的故事带点童话色彩
他的小说中对他者的想象力,在今天分裂的世界尤其可贵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莫言:希望将来人们说我是一个剧作家
“在莎士比亚的塑像前,我就发下誓言,用我的后半生完成一个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