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原型亲属喊话演员:影视改编对真人真事要有敬畏之心
以真人真事为背景的艺术创作,需要基本符合客观事实,避免夸大其词、肆意煽情渲染、哗众取宠,不得含有对他人进行诽谤、侮辱的内容。 文艺创作者不应照抄真实生活,要将真实案例进行合理虚构、重构,在使用真实案例核心戏剧模式和话题性的同时,尽可能回避对号入座并伤害当事人或家属的可能性。- 00:59
李诞:搞艺术创作,才应该把赚钱放在第一位
刘震云:自古至今说书生必须特别潦倒的时候,才能把《红楼梦》写好,我坚决不相信 吴秀波终究不是司马懿
司马懿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权臣,离不开他的智谋和决断。可惜,吴秀波演活了司马懿,但那只不过是艺术创作。在更加复杂的商业世界,吴秀波并不具备杀伐决断、洞若观火的权谋,无法从演员成功转型为商人,以至于他自陈被金某、张某联手所骗。艺术标准是电影的底线:“一部电影”及其主张的创作者共同体
“当一部电影的成功没有底蕴,它会很轻易地在电影史上烟消云散,同时也更容易带给创作者对艺术创作更深的迷茫。”杨超说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长安三万里》需要为“与史实不符”道歉吗?艺术创作不是历史考据丨快评
艺术创作不是历史考据。以不符合史实来要求电影道歉,实在是荒唐。按这个标准,《封神榜》《水浒》《三国演义》甚至《红楼梦》都不能看了,《康熙王朝》《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等历史剧都要“道歉”、停播了。付爱民:“西游主题”当代艺术创作的新生态
精神科医生和他的“病人艺术家”
不止一个精神障碍患者的画作里出现过窗户护栏,这是从病房向外望,一道四季不变的风景。在这样的氛围里,还有人在尝试色彩和表达,本就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 绘画对杨旻来说,就是“把脑袋里的东西理顺了”。疾病给他带来很多幻觉,重叠交汇,乱成一团。当他把幻觉画下来,呈现在纸面上,他的心才能安定下来,不再被困扰。 郭海平说,国内的精神疾病治疗仍是建立在吃药之上的,整个服务体系很难容下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以及对个体差异性的包容。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9日《南方周末》)上野寻踪: 倾听历史与艺术的脚步声
曾经,上野是明治政府为了否定江户幕府统治,并展示自身近代化意愿而倾力打造的一处舞台;后来,上野成了日本民众乃至有志于艺术创作的中国青年接触、了解西方艺术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场所。 出于对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的探究及欲雪甲午战败前耻的民族感情,再加上一衣带水的地理优势和低于欧美的留学费用,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曾出现一股“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张之洞)的留学热潮。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3日《南方周末》)有必要设立美术类博士学位吗?
为何艺术创作与学位关系不大呢?因为对艺术创作实践而言,理论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才情卓越——才情者,才华与情感也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24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