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双林:将来一定是大量公司做研发,少量做渠道和销售
他对当下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有着一针见血的认知:政府应发力搭建、布局产业生态,而不是相互挖角;未来并购而非IPO会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常态;当不是每一个公司都想着“大而全”、要成为世界级公司时,中国才能真正产生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公司。诺和诺德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创新是生物制药企业的“生命线”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健康教育、筛查、诊断、治疗、长期管理、基层诊疗等多个环节,仍有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我们持续发力,推动糖尿病治疗理念不断更新,更关注并发症的控制。 诺和泰®是一款处方药,目前在中国已经获批的治疗领域只有2型糖尿病。我们强烈建议患者务必严格遵照医生处方用药,并通过正规授权渠道购药,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创新药的全球同步开发和同步上市,早已不是停留在“做还是不做”或者“试一试”的阶段。无论是跨国制药企业,还是新兴生物技术企业,都已经将同步研发上市作为创新发展的主流方向。5天4笔收购,超100亿美元丨科创要闻
收购与合作并举,医药巨头们不愿错过医药产业下一个可能的增长机遇。 辉瑞54亿美元收购全球血液治疗公司GBT;吉利德4.05亿美元收购MiroBio;安进斥资37亿美元收购ChemoCentryx;赛多利斯4.15亿英镑收购重组蛋白制造商Albumedix。GSK以14.6亿美元引进热门药物研发领域HER2 ADC;BMS以19亿美元推动调节性T细胞疗法开发;默沙东则与新兴生物技术公司达成研发合作,寻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创新靶点。逆转心源性死亡丨科创要闻
导读:新药企冉冉升起,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信达生物与跨国药企赛诺菲宣布达成深度合作;以中国首款获批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而备受关注的真实生物,递交了上市申请;全球首款异体干细胞移植疗法Omidubicel的上市申请获得美国FDA受理。 基础研究突破不断,国际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研究新技术重新认识“心力衰竭”,美国耶鲁大学团队成功让一只死亡一小时的猪恢复血液循环、细胞恢复活性,中国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了促进胆固醇排泄的降血脂全新策略,以色列的科学家首次利用干细胞在子宫外培育出全人工合成的小鼠胚胎。美乌“生物实验室”疑云
“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军事活动只是冰山一角。”2022年3月10日,赵立坚在记者会上透露,美国国防部以合作减少生物安全风险、加强全球公共卫生等名义,在全球30个国家控制了336个生物实验室。 “生物技术的特征是两用性突出,可以民用,也可转为军用。例如研究炭疽杆菌,既可以是研究怎么防护炭疽,也可以将其包装起来,放到气溶胶里用来散播。”杨霄表示,进行高致病性病原体研究的高等级实验室,而且不够透明的,就存在这方面的目的性风险。 (本文首发于2022年3月17日《南方周末》)药企环保问题为何频发
原料药需要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生物技术来制备,属于精细化工范畴,是整个制药链条的最上游,“原料药三废产生量大,成分复杂,污染也往往集中于这个环节”。 我国在全球制药产业链上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原料药领域,原料药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实际上现在的污染物都有技术能处理,就看企业投入的决心了。”2021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在成都高新区开幕
天价CAR-T产品将迎来商业化,细胞治疗终步正轨?
中国多个CAR-T疗法即将迎来商业化。继复星凯特之后,药明巨诺的CAR-T疗法产品瑞基仑赛注射液上市申请已完成审评,进入“待审批”状态,获批将近。 不少细胞生物技术公司都利用卫健委临床研究的申请途径来快速“验证”新基因细胞产品的功效和安全性,如果临床效果出色,再花更多的精力准备用于药监局的新药申请并开始正式的临床试验。而如果验证效果不佳,就当做是一次神不知鬼不觉的“研究失败”。 中国的细胞治疗监管始终存在“双轨制”,受两部委共同监管。一边是日趋严格的药品申报体系,一边是各地四处开花处于灰色地带的临床实践,让细胞治疗这一名词变得毁誉参半。中国细胞治疗能否在首款产品获批后真正走向正轨,还将拭目以待。中国原创新药寥寥无几,药品法欲为药企吃“定心丸”
国家药监局和各直属单位将尽快配套修订《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12月1日之前,《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相关规章也将力争出台。 国内上市和在研新药绝大多数都是在已知药物靶点和作用机理上的改进,原创性不足;企业扎堆涌向PD-1/PD-L1等热门靶点,同质性竞争加剧,纯属原创的中国新药则寥寥无几。 在生物技术领域里,识别市场泡沫不那么容易。投资者和准备去融资的公司永远处于信息不对称中,因此投资特别谨慎,整个市场都是不断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