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痕与冰冷:疏离感裹挟慕安会
很多年来,美国代表团来慕安会的目的是“拉拢盟友”,“可这届特朗普政府不一样”。 “狗哨政治!”丹·史密斯在一场公开演讲中如此形容整场演讲,“万斯的演讲就在试图吸引更多欧洲的极右翼和民粹主义者。为极右翼站台,让大家怀疑万斯有干预德国大选之嫌。” “美欧共同价值基础已不再牢固。”2月16日的闭幕式上,慕安会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谈到万斯的演讲,现场洒泪。 “中国是在现行秩序中发展起来的,是这一秩序的受益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愿望,推动这一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葛剑雄:图书馆不仅是“硬盘”,还是文化场所和精神空间
当户籍登记只是成为一个人口管理手段的话,这些常住人口就可以及时地转化为户籍登记人口,而现在的障碍是,户籍制度还附加了其他很多跟经济相关的利益。 在文化建设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防止形式主义以及民粹化的倾向。全球秩序与中美关系:阎学通“激辩”米尔斯海默
“中美间正在发生激烈的安全竞争,没有消失迹象。未来的竞争将会集中在尖端科技领域。”米尔斯海默说,在国际体系中,强国的实力(capacities)可以预测,但强国的意图(intention)无法判断。 “全球秩序的新趋势是逆全球化,因为以特朗普为代表的民粹主义领导人,将国内潜在的社会经济问题归咎于全球化。阎学通提到,各国“特朗普式”领导人越来越多,大国不再青睐自由秩序。美国是带头破坏自由秩序和全球化的典型。 “美苏竞争定义了20世纪。中美竞争将定义未来的21世纪。”米尔斯海默说,在大多数时候,我的理论都是正确的。但理论是对现实和研究的简化,它不会一直正确。 “你强调权力平衡和大国的重要性,我更在意全球领导者对维护或破坏世界秩序的影响。”阎学通说,现在中美问题集中在,按照谁的计划、谁的想法、谁的议程来塑造全球秩序,怎么塑造全球秩序。当我们谈论犬儒主义,我们在谈论什么?
“它的失望,它的瘫痪和无望的感觉,实际上可能传达了对一个社会、一种文化的困境的残酷的诚实,成为现代犬儒可能是已经意识到事情已经出错的第一步。” “民粹主义和犬儒主义一样,都成为了万金油一样的术语,用来指代那些仍然定义不清的东西。它们都作为一个否定或拒绝的术语而被使用。”当通用人工智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美国会解体为希腊式城邦吗?
这体现出一种趋势:真有可能像科幻电影那样,少数顶级科技精英,掌握未来机械军队和警察的实际控制权。他们既可以支持民粹、利用平民力量,达到自己目的,也可以在民粹主义泛滥、严重威胁到国家和自身利益之时,“大人虎变、君子豹变”推翻牌桌。民粹与反智:短视频平台严格审核机制在对谁“网开一面”?
民粹反智主义让前信息化时代轻信街头巷尾谣言的底层民众,在互联网时代受到谣言百倍千倍的伤害,因为短视频平台上谣言的来源和数量完全碾压了街头巷尾。短视频平台看似严格的审核制度究竟是在治理和管控谣言,还是在纵容和怂恿反智与民粹,值得深思。特朗普能不能“卷土重来”
拜登在社交账号上转发了一则视频,其中列举了特朗普四年任期内的“劣迹”——“大萧条以来破纪录的失业率”“可能让2300万人失去庇护的医改”“纵容极端分子”等。“特朗普辜负了美国。”他写道。 特朗普独特、好战的政治风格,以及对民粹主义的推崇是否还能继续拥有市场、赢得支持,最近正成为美国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马华灵:五本书看后特朗普时代的美国政治
近年来女权主义、身份政治、民粹主义等政治力量正在重塑美国政治格局,留下许多有待解决的时代难题。后特朗普时代的美国政治格局到底何去何从,这五本书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全球化危机:如不及时修理“危房”,屋内的人将把它摧毁
多年近距离观察、采访反全球化运动后,国际政治记者埃亚尔认为这种脱离的情绪与主张并非仇恨和无知的瞬间爆发,也绝非过眼烟云,仅仅为其贴上“民粹主义浪潮”或“对民主的威胁”等标签,既过分简单化,也无济于事。 在埃亚尔看来,要将对全球化的不满情绪导向建设一个更稳定、更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如果任由全球化消退,而不采取更为积极的补救措施,后果会非常严重,比如全球减贫事业取得的成就可能因此被抹除。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全球化与大众媒体时代的怕和不安
如果人们期待,特朗普落选就能让右翼民粹主义这场席卷全球的浪潮退潮,那无疑是一种盲目的乐观。因为在这种政治现象的背后,是由身份政治、种族主义、极端宗教右翼等构建的一套聚焦于恐惧的社会心理机制,它将如幽灵徘徊在这个世界,充斥于网络媒体,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以恐惧为根基的新利维坦。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25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