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尔康的星火:一场素养教育试验的十五年
-
麻醉医生的漫长战事:一亿元捐赠与二十年的争议教育试验
反对者认为,这位留美医生构思的制度,让医生沦为一种简单、呆板、职业发展受限的劳动力。在反对者中最坚定的人看来,捐款彻底暴露规培的“剥削”本质。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2003至2013年,刘进连续10年提交建议,呼吁将规培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中。那时,他的目标是为规培生争取到每年12万的薪酬。 2020年,丁香园调查3023位参加过规培的医生后发现,八成规培生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接近九成受访者表示,规培生和本院住院医师难以做到同工同酬。 刘进说到了三十多年前在黄石第二医院,那11个烧伤后因感染死亡的患者。末了,他说了一句话:“到基层医院看病的人,也是一条命。” (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11日《南方周末》) -
圆桌 | 精英化还是大众化?高校书院制改革何去何从?
大型住宿式书院,好处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受到通识教育的滋养,但需要消耗很多资源。 小型试验型书院有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学术水准很高的课程,课程安排、结构性好。但它具有一定的精英教育色彩,具有竞争性选拔机制以及种种倾斜性的政策安排。 新生书院是为了凸显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但代价是,人为进行阶段划分,强化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边界。通识教育的“全过程”“全阶段”育人理念难以落实。 -
长青州立学院:一个教育试验濒临破产?
雇主市场的评价也不乐观,社交媒体上的负面评价比比皆是——诸如“Evergreen不过是为他们的毕业⽣在星巴克打⼯前提供四年临时保姆服务⽽已。如果我收到⼀份Evergreen State College毕业⽣的简历,我会毫不犹豫地扔进垃圾箱” -
为2000万罕见病患者“寻药问策”:从抱团取暖起步,百余病友组织求“进阶”
目前,中国罕见病病友组织正试图从“1.0版”进阶到“2.0版”——在政策呼吁、新药研发、临床试验等方面起到作用。 国内罕见病病友组织扮演的角色更偏后端,在药品上市后起到患者服务、科普教育的作用,而国外病友组织在药品研发、临床试验等前端环节便早早介入。 -
中国公益慈善界的学历教育试验
校社合作的多元化办学模式能否带来不同?公益慈善领域的学历教育探索又遇到哪些挑战? -
性教育的非官方试验
不要担心孩子知道什么是性行为。性教育从业者不主张对孩子撒谎。 -
一场“诗词地理游学”试验
“中小学诗词教育缺什么?缺情境、缺情怀。课堂诵读没有画面,学生没有代入感。” -
首批赴台陆生毕业之路
赴台陆生就像两岸教育交流的“试验品”,经历轮番政策波动和争论而命运起伏。“台湾试着接收我们,我们试着在小岛了解自己,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陆生回大陆找工作,被面试官问得不知如何作答;台大是指台北大学还是台湾大学呢?台湾怎么会有清华,山寨的吗? -
“男人”的教育试验田
2012年,上海市第八中学宣布,面向全市招收60名男生,成立两个“男子班”。该校校长卢起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做的是一次探索男生教育规律的试验。”教育目的在于:有了男子班这三年,碰到男人堆里的问题,能比别人多一份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