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黄埔军校” 中国公益慈善界的学历教育试验
校社合作的多元化办学模式能否带来不同?公益慈善领域的学历教育探索又遇到哪些挑战?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张问之 陈楚红
◉编者按
人才不足是中国公益领域一直存在并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突破管理人才短缺瓶颈?怎样才能培养有专业素养的公益人才,目前各方都在努力。本期关注致力于公益学历教育的岭南公益慈善学院和提升公益人英语能力的EMP-IEP项目背后资助人何道峰,希冀从这两个维度来观察助力公益人才素养的实践。
(本文首发于2018年5月31日《南方周末》)
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懂理论+重实务”。学院要培养的是公益慈善界实用型的中坚力量,他们拥有对现代公益慈善的常识伦理,同时具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胜任实战工作。
广东省首家全日制公益慈善学院——岭南公益慈善学院2018年4月1日正式成立,但作为院长的王文却显得不那么自信。
王文是80后,现任灵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在公益行业里应属年轻一代的基金会秘书长。他从没办过学,自称是在没有经验也不擅长的领域班门弄斧,实属必要才做此事。他说,当下最大的挑战便是“未知”。
近年来,随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该领域人才短缺问题逐步显露(详见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刊发的《“公益职业经理人”来了》一文)。公益行业人才需要培养,学历教育当属其中之重,自2010年以来,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等学校在大专、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各个层次尝试办学,纷纷开启自己的公益慈善“黄埔一期”,但需求仍远远大于供给。
校社合作的多元化办学模式能否带来不同?公益慈善领域的学历教育探索又遇到哪些挑战?
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不是公益界的大咖、不是一个机构的CEO”,王文与合作者反复讨论、推敲,三年学成后,他们培养的这批孩子该长什么样子?
岭南公益慈善学院并非只有一家办学主体,而是联合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社合作”模式,依托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优势设立的二级学院。倡议发起方包括灵山慈善基金会、广州岭南教育集团、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人人公益等多家机构。
他们聚在一起思考:这个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有的人才培训状况又如何?
王文所在的公益机构遇到了人才困境。他发现,现有的人才往往基于个人的特殊经历,从商业、政府部门等其他领域转入公益行业。英雄式人物情怀重,职业化水平较低。
此外,许多从业者缺少对公益慈善的基本认知,也很难跟上行业发展,还需普及半天比如互联网筹款规则、公益产品概念。
“很多公益组织以为抓一个小编在那儿就是公益传播”,人人公益创始人何雪峰补充道,进入互联网公益时代,公益机构对既有的筹款平台有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