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书院老气横秋,这不是传统教育的目的”一场“诗词地理游学”试验
“中小学诗词教育缺什么?缺情境、缺情怀。课堂诵读没有画面,学生没有代入感。”
责任编辑:朱晓佳 实习生 郑韶仪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2日《南方周末》)
2017年2月,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一个迷你版的“中国诗词大会”,将在2017年3月1日开赛。
二十余人,单人朗诵、两两PK、组别对抗、决战飞花令、导师点评……活动由微信公众号“宝宝念诗”发起,这是一次定制服务,“订单”来自上海浦东新区曹路镇政府。
2016年下半年,“宝宝念诗”创办人韩可胜感到传统文化服务市场开始“升温”,基层政府和社区纷纷主动寻找和采购“国学订制课程”。曹路镇政府党委委员汤乃慧说,该镇2017年新增的文化发展扶持基金达到200万元。
2017年2月24日,在上海浦东首届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采购大会上,韩可胜创立的上海江东书院(负责运营“宝宝念诗”)签署了15项合作协议,总金额突破1000万元,成为接获采购订单最多的民营文化机构。这其中,每个机构的诉求又有差别,产品需要量身定做。
到古典诗词的策源地去!
“中小学诗词教育缺什么?缺情境、缺情怀。课堂诵读没有画面,学生没有代入感。”韩可胜表示,中国的古典诗词画面感极强,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诵读,美感遮蔽,效果适得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