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所高校督导学生坐前排:不提高“教风”先要求“学风”,属本末倒置丨快评
对老师而言,其首要的使命是靠自己深厚的学识、精湛的讲课技巧把有价值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转授给学生,是吸引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授课内容。好的精神食粮充满芬芳之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强扭的瓜不甜,马不喝水强按头没有意义。这些道理众所周知,这也是基本的为师之道。 -
纵浪大化中:王水照的学术人生
在长期的治学生涯中,王水照一直坚持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风,不人云亦云,不望风落笔。 -
乘黄鹤还是乘白云
流传了八百多年的《黄鹤楼》怎么会突然被人擅改呢?这恐怕与明人的文风、学风有关。明人学风粗疏,又好讥评古人,他们对待古籍编纂的态度也不够严肃。清代学者说“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语或过火,然事出有因。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14日《南方周末》) -
“古代人是怎么教子的” ——《斯文江南》里的家风学风
鲍国安特别推崇《训蒙大意》,认为这是王阳明写给现代教育工作者的一篇极有预见性的文章:“跟现在咱们提‘双减’是不谋而合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7日《南方周末》) -
学者张旭东谈四十年文化中国:“文化本身是一种力”
回看当年的文学作品,会看到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感情波澜。今天和未来的读者带着“同情的理解”去读这些作品,可以看到集体经验、集体历史和集体记忆在文学风格和形象中的结晶。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12日《南方周末》) -
不作八股制艺而开新学风
(本文首发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
张小贵|追忆蔡鸿生先生
听蔡老师聊起学界掌故,聊到对时下世风、学风的褒贬,都能令我们不时浮躁的内心归于平静。 -
童寯 被遗忘的建筑大师 | 封面人物
能为不同时空之下的后辈提供思想资源,在任何行业都只有极少数深邃的智者能够做到“一个好的建筑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的思想,有严谨的学风,有正直的人品,才会有合格的建筑设计”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原标题《童寯 不屈吾道》 -
李敬泽:大时代的文学选择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自己是新锐作家,这两年他连续出版了《青鸟故事集》《会饮记》等“闲散文章”,写作夹杂在“会议室”与“山丘”之间。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衣饰光鲜得体,在人头众多的现场,总能轻松将他区别开来。他的文字同样充满辨识度,被称为“敬泽体”。作为“前批评家”,他为我们描述了1980年代以来的诸多文学风景。 -
香港高校教风接地气
来到香港就读研究生后,回首过去四年内地的本科生涯,让我最有感触的自然是老师教学风格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