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锦 | 《迦陵书系》的意义
先生的授课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她一生在国际各种名校授课,却从来没有讲稿,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今天的教师,没有教材,没有讲稿,没有教学进度表,如何在大学里待下去? -
为人权创建学科
吉林大学的人权学,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人权学一级学科。 从人权法学到人权学,绝对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但当前国内只有人权法学教材,并没有一级学科意义上的“人权学”教材。 据何志鹏观察,国内人权研究者不超过100人,真正的人权学者可能还不足50人,“现在的人权学者们大多还是李步云、张文显等那一批在1990年代就开始进行人权研究的人,还有我们这些21世纪初受益于国际化潮流的新生代”。 -
“价值观决定教育的水准”:一群教育者对内卷的反思
曹君观察到,家长把现实中的考评数据量化得一清二楚,最后得出结论——“我也觉得争这几分没有意义,但我不得不做。” 杨玉翠给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教授孙晓天发了封邮件,列上了孩子的问题。收到回复后,她又把回复内容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你看,教授都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厉不厉害?” -
这些大学教材缘何遭吐槽?为评职称而攒,非为学生而写
国外教材的编写,需要直接面对读者和学生的挑剔,学生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一本教材的成败。教材编写者得到来自市场反馈的信息更加直接和高效,迭代更新的速度也就更快。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9日《南方周末》) -
好的教材是美的享受
日前,“清华大学将线性代数教材改为英文教材”,引发热议。刚刚参加完该课程期中考试的清华大学一名新生表示,她觉得这本教材“从内容上来说讲得通俗易懂,容易理解”。 -
盲人考试关:10份高考盲文试卷的背后
对参加普通高考,视障学生也有顾虑,“一旦考入普通大学,会出现盲文教材缺乏、作业不好批改、课堂教学跟不上等问题。”最大的顾虑也是就业。 “在普通学校上学,任何突发状况都可能需要磨合沟通。”郑荣权发现,中小学阶段老师和学生对“合理便利”的认识尚在摸索。 -
我们分析了10万字毕业致辞,校长们上知《道德经》下懂“吃鸡”
毕业礼上校长致辞,体现着一个大学的传统和精神,甚至成为品读思索社会乃至国家发展方向的“教材”。 -
中国的外国研究有问题,中国的中国研究也有问题
中国一所颇有名望的大学,出版了一部颇被看好的《日本史》,我请东京大学一位研究中国的教授来发表其个人的评价。由于是熟人,他也没有办法回避,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才说,相当于日本中小学教材的水平 -
大学教育是怎样完蛋的
大学新生才入学不久,就已经习惯紧握课件拥抱教材了,他们的大学教育,一开始就完蛋了。但这该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