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学教材缘何遭吐槽?为评职称而攒,非为学生而写
国外教材的编写,需要直接面对读者和学生的挑剔,学生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一本教材的成败。教材编写者得到来自市场反馈的信息更加直接和高效,迭代更新的速度也就更快。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你正用或用过的大学教材有质量低劣不堪的吗?
当然有
94%否,质量都是杠杠的
6%不久前,上过大学的人纷纷对高校教材开起了“吐槽大会”。其中比较集中的“槽点”是,不少国内高校教材普遍不太“走心”,或者说是不太用心,总是给人学者无趣、教者受累的困惑。这种感觉还相当普遍,并不局限于某所高校、某个专业。
这些吐槽大都是直接点名批评,指出的问题也都是有理有据。比如这些年来网上吐槽最多的某教授编写的《C程序设计》,有人编辑整理了整整50页的纠正文档。其中很多属于基础性错误,有些错误代码敲上去无法完成编译和运行。对初学者来说,这会严重打击学习积极性。而这些错误直到发行1700多万册之后的第5版才做了修订,可以说对反馈回应相当缓慢。
还有大学挂科率比较靠前的线性代数、量子力学等课程,其实跟教材的选择也有很大关系。总之,各个专业总能找出奇葩教材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东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佳澄
会飞的一条🐟哦🐟
大一有一门课叫VB,教材是我们老师自己编了,我每次上课都认真听课,结果到课结束了,还是i完全不懂。后来问师姐借了上一届的教材(是外面编写的),一看就看懂了,写的非常清楚。花了三天时间把那本书看完学完,然后去考试,顺利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