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权创建学科
吉林大学的人权学,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人权学一级学科。
从人权法学到人权学,绝对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但当前国内只有人权法学教材,并没有一级学科意义上的“人权学”教材。
据何志鹏观察,国内人权研究者不超过100人,真正的人权学者可能还不足50人,“现在的人权学者们大多还是李步云、张文显等那一批在1990年代就开始进行人权研究的人,还有我们这些21世纪初受益于国际化潮流的新生代”。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02年春,创刊不到半年的《人权》杂志在第三期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主题只有一个:提议创建“人权学”。
彼时,距中国第一部人权白皮书发布刚过11年,国内成立人权研究中心的高校不到10所。
但在信的书写者、时任黑龙江省社科院党委副书记杨星辰和实习研究员杨大威看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学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和成熟”。
显然,这颗种子被早早种下。20年后,第一个人权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获准设立。
而相关研究者“志不在此”,他们的目标是让人权学成为一级学科。2022年7月2日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五院四系”的法学专家,在线上相聚,重点讨论吉林大学能否设置人权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3年9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下发通知,公示吉林大学建立全国首个人权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此前20年,中国的人权事业发展有几个明显节点。 2004年,人权“入宪”;2009年,中国第一次公布人权行动计划;2011年,首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设立。
据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鲁广锦观察,其它国家没有一个大学专门设过人权学专业,都是以专项、课题的形式对人权加以研究。吉林大学的人权学,也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人权学一级学科。
“怀疑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
人权学一级学科真的能建起来吗?2023年前,即便是在人权研究领域内,这个问题或许也很难得到一个统一且肯定的答案。
2021年12月,时任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徐滔参加了一场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人权学科建设研讨会,讨论时多数学者表示支持建设人权学一级学科,但私下里“也有人说建不起来”。
怀疑并非没有道理。“一般来说,我们判断一个学科成不成熟,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有没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第二个是有没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徐滔认为,从法学学科下人权法学专业发展起来的人权学,目前大多受制于传统法学的研究范式,还不具备固定的研究方法,想要发展,就需要交叉其他专业的知识,走跨学科之路。
这并非易事。徐滔做过统计,2011年到2021年10年间,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专门性人权研究文章数量有逐年下降趋势,“绝大多数期刊,只要题目中有人权两个字,审稿第一关都过不了。不看内容,不要了。” 而以“人权”为题的《人权》《人权研究》《中国人权评论》,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阵地。
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志鹏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有时候为了出本书,在出版社表示没有能力进行把关时,他们只能直接请示审核出版物的上级机构出具证明,说明书的内容没有问题。
压力层层上导,各方都觉得工作难做,何志鹏觉得,核心的原因还是很多人对“人权”这个词不太懂,“因为我不懂,所以你最好别说,你说了我也没法判断你说的是对还是错”。
“但在做人权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团队就形成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吉林大学是一个地处相对偏远的学校,如果行动迟缓,认识再跟不上,我们就很容易在教育竞争中被人家越甩越远。”
何志鹏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吉林大学现任校长张希一直高度关注人权问题,就任校长后,他曾和当时校学位办公室主任王庆丰商议,广泛地融合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学科,“做人权学”。
最终能申报人权学一级学科,契机是政策的变化。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通知,将包括吉林大学在内的20所高校确定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按照要求,他们可以根据现实需要,自主评估、新设学位授权点。设立人权学一级学科很快得到推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