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椰树集团逆势增长:“椰树审美”背后是大众对后现代陷阱的厌弃?
对“椰树审美”的推崇,本质上是大众对西方舶来的“大码模特”“东方高级脸”“黑美人鱼”等“文化多元”现象的厌弃,也是对后现代陷阱的厌弃。 -
赵鼎新“去职风波”:社会学界的“高平陵之变”? | 快评
学术界并不能自外于全社会,社会上存在的那些问题,象牙塔里也都存在,甚至可能还更为突出,这一点无分中西都是如此。美国公众对于“社会学”的学术成果也多有微词,早已有民意认为“美国社会学产出的只是一大堆后现代垃圾”。因此,以“文化乡愁”的情绪先入为主“站队知识分子”不仅并不一定符合事实,甚至还可能会让问题失焦。 -
美国女子吸食大麻后杀人获轻判:纵人逞欲的“后现代病” | 快评
大麻合法化的一大逻辑起点是“人有自由意志”,但吸食大麻的结果却是会诱发人的幻觉与妄想,让吸食者产生精神疾病,从而否定了自由意志。正是这个难题造就了本案判决的逻辑悖论:既然斯佩彻合法吸食大麻,也“合法”地短暂陷入精神疾病,那么其自由意志已经在此期间消失了。 -
他定义了“自由人”和德国足球 | 贝肯鲍尔去世
普拉蒂尼说:“贝肯鲍尔在球员时代是传奇巨星,教练时代是战术大师,从政后是足坛政治家以及‘点燃我对足球的热情的导师’。贝肯鲍尔是个后现代主义足球运动员。作为球员和退役球员都创造了历史的伟人。” -
“老实人”成了贬义词:语义嬗变背后是对消费和情绪的无度索求
文化资本所推广的这种文化范式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对消费欲望的予取予求和随时随地的情绪索取。前者是个体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物质满足状态,后者则是高度原子化的社会中对抗个体孤独的基本要求。 -
高铁应该特设“静音车厢”“母婴车厢”吗?
两千年前的汉朝人记录匈奴习俗“贵壮健,贱老弱”的时候,肯定是带着相当的文明和道德优越感的。而中行说对此给出的解释是“老弱不能斗”,从今天看来,“不能斗”三字真是意味深长。如果能不能“斗”越来越成为衡量个体社会价值的标准,那残酷的后现代丛林离我们也越来越近了。 -
马丁·艾米斯:放出时间之箭,射穿罪行本质
近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创作始终凸显一个主题:争夺权力的残酷竞争几乎定义了所有人的各种关系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你有“后现代都市病”吗?“边界感”不是原子化的理由
后现代病患相信都市是伟大而全能的,又是孤立而割裂的,他不需要跟周围恼人的“乡下”发生任何关系,就能获得引以为傲的发展成就。货架上可以自动长出米、面、油、水果和蔬菜,冰柜可以自己生出肉类,直接去超市买就好了呀。后现代病患们不明白,为什么“乡下”和“乡下人”不肯相安无事地安静待着,老死不相往来,却偏偏要给城里人平添许多麻烦? -
需要考虑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吗?
前现代社会认为女性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质是一种对教育“有害”的气质,而后现代社会则抨击“阳刚之气”在教育中的作用,这两种教育理念的本质都是违背教育理念和人性成长规律,希望通过教育者性别角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为干预教育过程,“生产”符合自身意识形态标准和社会用途的“人形产品”的行为,无论是古代的“斯巴达战士”,还是当代的“多元主义者”,本质都是人的非人化——人不再是人,而是某种军事和政治工具。 -
后现代社会“去生产化”,正在消解我们共情的基础
在理论上,存在这么一批生产者,而在实际上,肉是盒子里生出来的,水果是冷藏柜里长出来的……这些后现代社会中的“脱产者”注定是很难与生产者共情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5月12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