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后现代都市病”吗?“边界感”不是原子化的理由
后现代病患相信都市是伟大而全能的,又是孤立而割裂的,他不需要跟周围恼人的“乡下”发生任何关系,就能获得引以为傲的发展成就。货架上可以自动长出米、面、油、水果和蔬菜,冰柜可以自己生出肉类,直接去超市买就好了呀。后现代病患们不明白,为什么“乡下”和“乡下人”不肯相安无事地安静待着,老死不相往来,却偏偏要给城里人平添许多麻烦?
责任编辑:陈斌
高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极速的现代化进程在极大改善现代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得“都市”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汉语语境内,“都”意味着政治中心,“市”意味着经济中心。而现代化超级大城市的出现,使得都市超越了字面上的意义,象征着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原子化”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社会小共同体:对个体压迫与保护并存
在前现代社会中,除极少数从事工商业的市民阶级外,绝大多数人的生计是需要在固定时间内密集投入劳动力,且需要高度协同协作的农业生产。
以最典型的水稻种植业为主,在关键性的插秧和收割阶段,生产方式本身就使人自动结成共同体,而最天然的共同体就是家庭,以家庭为最小单元扩展到家族、宗族、民族、国家,儒家思想中由家而国的共同体认同圈由此形成。
在农业社会的生产模式中,个体为了生存必须高度依赖共同体,脱离土地和共同体的个体即成为被歧视的“流民”。
而共同体中明晰且森严的层级秩序也意味着集体对个体必然压迫与保护并存。“上位者”既对“下位者”有管理、限制甚至压迫的权力,也有保护、豢养的义务。
而小共同体对个体是偏向剥削压迫还是偏向保护豢养,往往取决于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