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科创赛“代理人战争”?北邮学生举报风波的魔鬼细节
组委会:“真正的市赛一等奖,我觉得90%以上是非常接地气的小项目。公众觉得题目很高大上,其实项目本身是基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 评委:“小学和初中的项目,我们明显感觉到它是一篇硕士或博士论文的话,肯定不会让它进入到(下一环节),不管它做得多么规范。相反,做得越规范越说明不是孩子自己做的。” 辅导机构:选题越贴近生活实际,评委就会觉得越真实;一些明显不符合学生年龄的研究,比如关于宇宙或者治疗癌症的,“评委一看就会觉得有代做的可能”。 -
想读博的年轻人需要知道的“青椒”现状,导师们都清楚
“中国的博士生毕业需要找教职,似乎发表论文越多越好。这直接导致博士生从选题到发表,都倾向选择短平快易的题目。为发表更多论文,去关注刊物的文章偏好,或高热度的关键词。” “我之前参加社会学的博士答辩,发现很多人直到博士毕业都不知道自己的研究兴趣是什么。他只是在某地实习或者导师给他一个题目,就将其作为博士论文,他甚至不知道他的论文是属于哪个研究领域。” “我认为,学校需要更透明地公布博士生的就业情况和去向,对有兴趣来读博的学生说清楚就业现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提供足够的信息是第一步,让大家充分了解更多机会和资源,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
01:3
一生扎根中国乡土丨那年今日
2005年4月24日,费孝通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费孝通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一生扎根中国乡土,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江村”也成为“中国农村的首选标本”名扬海外。此后,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首次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独创“差序格局”的概念以区分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
博士论文“致谢”走红背后,一个想走出去的乡村
黄树柏对黄国平印象很深,家里穷,“没啥子收入,一年接不上一年”。2000年前后,村里的土房慢慢换成了瓦房,黄国平家是村里最后一批茅草房。 博士论文致谢走红背后还是反映了教育改变命运、“寒门贵子”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与“贵子”对应的,实质是“人上人”观念。 -
气候变化比核电站事故更可怕
根据2016年盖洛普公司的调查,54%的美国人对核电持反对态度。我完全明白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也曾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上世纪90年代,我曾用整篇博士论文来阐述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这类核灾难发生的原因,而这显然没有增强我对人类安全利用裂变能量的信心。 -
有必要搞清楚官员的学帽问题
在对学术造假零容忍的当下,对于高学位的官员,有必要保持审慎。现在官员的简历都是公开的,硕士博士论文也基本可以在学术数据库查询到,官方应及时回应民众质疑,一旦查实有不端行为,应严肃处理。 -
《伦敦雾》作者克丽丝汀·科顿:“我们不应该批评中国”
《伦敦雾》脱胎于科顿的博士论文,以传记的形式描述了雾霾与伦敦的“恩怨情仇”、雾霾下的伦敦人和被淹没在历史中的往事以及一个国家的治霾史。 -
学术腐败让中国学界恶名远播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撰文,指清华大学教授汪晖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抄袭,一下子引发了一干著名不著名的学者、非学者的大讨论。 -
举报者、当事人对质西南交大副校长抄袭事件
一篇涉嫌抄袭的博士论文,一位辩称遭到陷害的大学副校长,究竟是一场学术之争,还是一次掺杂个人私怨的权力缠斗?是什么让一起原本简单的学术事件被涂抹上了一层权术斗争的油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