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花枕水,诗词中的中国之味
一杯清香汾酒,从六千年前的杏花村,流过华夏历史,将古与今串联为一体,与中国人的文化根脉共生。 -
商纣王为何成为恶魔与暴政的代名词?“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周人的真正成就,在于制礼作乐,奠定了后世华夏文明的礼乐基础。 出于政治合法性的考虑,周人赞美历代商王大戊、武丁、祖甲等人的伟大,堪比周文王,他们敬天保民,修德尊礼,是有德之君(《尚书·无逸》)。但商代最后一位国王商纣,则必须被妖魔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罪恶被“层累地”叠加到商纣身上。 -
龙年过端午:赓续这源源不绝的华夏血脉、精神与价值观
赛龙舟是华夏民族武德充沛、原始丰饶、生生不息的象征。 -
从《三国志》到《资治通鉴》:谈谈《三国演义》诞生之前的三国史传叙事
战报会骗人,战线不会骗人。这说明曹魏武将们以优势兵力和关羽作战,尽管能取得局部胜利,总体上却被打得节节败退。陈寿不能细写他们丢人的事,他只能就写四个字,关羽“威震华夏”,具体就不好多说了。这个问题,历史地理专家宋杰先生有极其精彩的考证,“威震华夏”这四个字,不是白说的,关羽的仗,打得真的是荡气回肠,比《三国演义》虚构的胜利,还要来得更激动人心。 后来罗贯中能够写成《三国演义》,对《资治通鉴》的依赖,也明显超过《三国志》。有些司马光对《三国志》理解错误的地方,《三国演义》跟着错。我们知道,你做对了我也做对了,不能证明我照搬你的,但你错的地方我错得和你一模一样,就是很有力的证据了。 -
我们因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丨寻根中国·华夏古代文明系列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谈谈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
徐中舒先生在考证殷代大车源自北狄的那篇文章中总结,华夏祖先能取得高度繁荣的文明,恰恰是能够迅速地汲取“他人之长”并迅速融汇为己有,且能“发扬而光大之”的结果。 -
内蒙古克什克腾:皑皑草原丨指尖华夏
-
山西大同:历史的痕迹丨指尖华夏
-
龙凤为何相配?一段被岁月遮蔽的华夏融合史
龙源自夷夏联盟西部板块的政治、文化象征,见于唐尧的陶寺遗址,以及关于夏朝的文献记载、二里头等考古材料。而东部的商族、商朝,从“玄鸟生商”传说开始,便与作为帝使之凤凰紧密联系,甚至以凤(风)为祖先帝的化身。可以说,早在至少四千年以上,华夏文化的东、西部对应的政治文化板块中,就已经形成了龙、凤相配、相对应的象征结构。 伴随着东、西部两大集团在政治上通过“禅让”轮流坐庄,龙和凤鸟之间也像是太极图的阴阳二鱼一样,不断转换。但在走马灯一般的转换过程中,实现了一阴一阳的合一,最终上升为华夏民族龙凤一体的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