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到《资治通鉴》:谈谈《三国演义》诞生之前的三国史传叙事
战报会骗人,战线不会骗人。这说明曹魏武将们以优势兵力和关羽作战,尽管能取得局部胜利,总体上却被打得节节败退。陈寿不能细写他们丢人的事,他只能就写四个字,关羽“威震华夏”,具体就不好多说了。这个问题,历史地理专家宋杰先生有极其精彩的考证,“威震华夏”这四个字,不是白说的,关羽的仗,打得真的是荡气回肠,比《三国演义》虚构的胜利,还要来得更激动人心。
后来罗贯中能够写成《三国演义》,对《资治通鉴》的依赖,也明显超过《三国志》。有些司马光对《三国志》理解错误的地方,《三国演义》跟着错。我们知道,你做对了我也做对了,不能证明我照搬你的,但你错的地方我错得和你一模一样,就是很有力的证据了。
责任编辑:陈斌
宋代瓦肆里,把讲三国故事,称为“说三分”。
《三国演义》的诞生之前,已经有了大量民间三国故事。
所以“说三分”,就要面对三重叙事。
第一重,是历史叙事,比较接近历史真相的情况,可能是怎样的。
第二重,是民间叙事,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三国故事,是什么样的。这些故事,可能离历史真相很远,但是真真是反映了下层社会的一种期待。
第三重,是《演义》叙事,《三国演义》怎样在历史叙事和民间叙事中,找到了最理想的结合部,最终成了影响力最大的作品。
陈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讲三国历史,自然首先要讲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今天的文化普及程度,不是古人可比,所以基本上只要一聊《三国演义》,就会有人跳出来告诉你,《三国演义》不可信,其中很多都是故事,要了解历史,还是要看《三国志》。
不过,《三国志》这书很不容易读。这不仅因为它是文言文写的,太深了所以难读。实际上哪怕你阅读文言文一点障碍都没有,读《三国志》还是会觉得云里雾里的。
陈寿是蜀国人,而且他肯定是出身于蜀国的一个大家族。
第一,在蜀国的时候,陈寿做过卫将军主簿。蜀汉担任过卫将军的,史料记载就两个人,一个姜维,一个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陈寿做过这两个人其中一个的机要秘书。
第二,陈寿得罪了后主刘禅时代掌权的大宦官黄皓,不是他跟错人了,被连累,而是他直接得罪了黄皓。小人物就是想得罪级别这么高的大宦官,也够不着。
第三,陈寿的老师是谯周,蜀国最大的学术权威。
第四,蜀国被灭之后,陈寿在晋朝的仕途履历,是被评价为非常不顺利的。但是,他得到过晋武帝的亲自嘉奖,做过家乡巴西郡的中正,也就是说他的老乡谁有资格当官,他说了算;陈寿又做过太守,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一把手;还做过治书侍御史,就是在国家的监察系统,担任重要职务。这种人生不顺,和普通老百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某种意义上,陈寿可以说是三国很多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而不是一个拉开足够距离的历史记录者。
比如说,他亲身经历了魏国灭掉蜀国的事。陈寿对蜀汉是有感情的,这份感情能不能直白表达出来?当然不能。魏国灭蜀时,军纪很糟糕。你说他能不能如实写魏军的暴行?写了,魏国的统治者容不得他,不写,又良心不安。
《三国志》写曹髦之死及曹仁战绩
然后是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这个过程里做了很多卑鄙无耻的事。这些事,你说陈寿能怎么写?
司马昭杀掉曹魏小皇帝曹髦,《三国志》这样记录的:
高贵乡公卒,年二十。就这样一句话而已。
当然,后面还有一道皇太后的诏书,太后说曹髦是个神经病,要杀自己,结果在乱军中被误杀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