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大一院被指控医疗腐败与事故:真相至上,当发起独立调查与鉴定丨快评
种种医疗腐败现象仍未得到根除,由此导致的医患矛盾激化、医疗纠纷不减,无疑会带来医患双输的恶果。将这些问题简单归结为医生失德或是“医闹”,显然并不全面。医疗行业取消过度管制与不当管制,争取“患者少掏钱,医生多拿钱,看病更容易”的理想效果,无疑才是针对这些痼疾的治本之道。 -
经历冰火两重天,医生该怎样告诉病人实情?
实话实说,固然是一种方法,还可以为避免以后的医疗纠纷找到充足的借口——不是事前告诉你治疗没有效果吗?但这不人道,医生为自己预留了后路,可考虑过患者及家属看病求医的心情?一腔热情与满怀希望去求医,还未治疗就得到了冰冷的回答,这于患者多少有些残忍。 -
上海告别医疗鉴定“单轨制”:破冰之后,难题待解
“基层法院的压力太大了。”卢意光说,“手里案件积压得太多,(鉴定)没地方送了,法官苦得不得了。” 上海市医学会医鉴办有时会成为医患矛盾的爆发地。李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多年前曾有患方把医鉴办的办公室给砸了,花了好长时间装修,后来就加了铁栅栏。 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鉴定规则实施已8个月,按上海多名医疗律师的说法,尚鲜有医学会鉴定专家出庭的案例。医学会出的鉴定意见书上,也仍和以前一样没有专家签名。 -
“规避法律”的病人
即将败诉之际,骆国权从上海的法院撤诉,将官司转移到北京去打,经过一番周折,骆国权一审险胜。医方认为,原告利用管辖规则在诉讼中获益,这是在“规避法律”。骆国权则认为,这不是“规避法律“,而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
“可以避免”的医疗纠纷?——“产瘫儿”索赔路
以国际上约1‰—3‰的发病率计算,中国每年约有3万新生儿患有不同程度的臂丛神经损伤。 -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
法院打破“以鉴代审”,判医院负全责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由于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等原因,法院存在过分依赖医疗鉴定意见,甚至“以鉴代审”的现象。有的鉴定还会确定责任程度的百分比,法院通常也会采信。 -
医疗纠纷责任如何认定?
作为医疗纠纷处理中的关键因素,责任如何认定、由谁认定却一直是个难题。 -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独立才能公正
两个有头有面的公立机构用公文展开舆论战,足以说明缺乏独立公正的医患矛盾、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会是多么尴尬、多么难看,这一点也正是中国医患矛盾积重难返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
法官的烦恼:医疗鉴定专家拒不出庭咋办
在一些地方的医疗纠纷案件中,医学会的鉴定人不出庭甚至成为惯例,对此,司法行政机关管不到,法院也完全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