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人如何成为“汉简研究绕不开的人物”
学者冯立曾撰文总结英国汉学家鲁惟一的学术贡献,参与编撰《剑桥中国史》为其一。其二是鲁惟一作为第一代汉学家之一,教学研究七十余年一直笔耕不辍,是西方汉学界最早重视中国古代出土文献研究的顶级学者。其三,作为中西学术交流的文化使者,他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翻译介绍至西方。 鲁惟一认为,历史学者都肩负着两种不同的使命,“一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出版学术著作,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为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借鉴;二是面向大众,引领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话题产生兴趣,为普通大众的知识普及做好引领。多年来,我自己关于秦汉史的研究都是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早期历史,让更多的专家和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早期古代史,以便给他们提供一个可资比较的文化视角,进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浙大经济学院学生遭拒签后,还有其他项目涉嫌造假
除了“浙江大学—剑桥大学研究生联合论坛”交流项目,浙大经济学院组织的涉英交流项目还包括“英国伦敦大学联盟—国际精英课程项目”“英国剑桥大学金融科技与科学技术课程项目”“英国剑桥大学商业创新与人工智能暑期访学项目”等。 前几届参加金融科技与科学技术课程项目的周雪发现,证书上的签名竟然是伪造的,和某免费网站生成的签名一模一样。更可笑的是,造假技术也很拙劣,并未下载PDF,而是直接截图,因此国外教授的名字没有截全,周雪当时还以为是缩写。中国漂绿榜(2023-2024年)
“漂绿”,英文为“Greenwashing”,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在《剑桥词典》中,其释义为企业夸大自身环保行为,并误导消费者信以为真。 南方周末在2009年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公共媒体视野,至今已发布9期中国漂绿榜。从谴责到监管,2008年以来,尤其是2022年至今,全球漂绿的监管规则不断完善。 今天,是中国漂绿榜第10次发布。剑桥一年:在假装的上流生活里,边嬉笑怒骂边纵情欢歌
剑桥人或多或少明白这里的大学生活是一个真空气泡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剑桥预科的贫困生配额:追求“结果平等”难免沦为比惨
按照剑桥这种标准,说穿了,符合学术要求的贫困生何止成千上万。到最后恐怕比拼的不是才智,而是比谁的境遇更惨。以一种施舍的形式被执行,导致施舍者和被施舍者都心有不甘,给人以虚伪的感觉。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俞晓群:只要书还在,文化内部就还在流动
1982年1月从普通编辑入行做出版,到2017年9月从海豚出版社社长任上退休,俞晓群的出版人生涯长达35年,到2022年刚好40年。从《万象》杂志,到“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海豚书馆”,还有“万象书坊”“牛津学术精选”“剑桥学术集萃”……俞晓群是这洋洋洒洒书单后面统领全局的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剑桥哈佛:空前绝后的春假
一周教育热点扫描(2019年3月25日-3月31日)
1.剑桥大学校长回应“承认中国高考成绩” 近日,“剑桥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2019年3月24日,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图普(Stephen Toope,中文名杜思齐)就“是否与中国大学争夺优质生源”回应称,高考成绩并不是剑桥大学招生的唯一参考指标,在剑桥的入学申请系统中还有很多其他指标。3月25日,剑桥大学官方微博也做出回应,表示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举措已执行数年,但剑桥的招生会在考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在剑桥,再读康桥——纪念《再别康桥》发表90周年
谨以此文纪念《再别康桥》发表九十周年。现在的学生太焦虑了 ——专访剑桥大学副校长杰弗里·沃德
到2018年,10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1位菲尔兹奖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和15名英国首相曾在剑桥大学学习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