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漂绿榜(2023-2024年)

“漂绿”,英文为“Greenwashing”,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在《剑桥词典》中,其释义为企业夸大自身环保行为,并误导消费者信以为真。

南方周末在2009年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公共媒体视野,至今已发布9期中国漂绿榜。从谴责到监管,2008年以来,尤其是2022年至今,全球漂绿的监管规则不断完善。

今天,是中国漂绿榜第10次发布。

不只是衣食住行,漂绿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 (农健/图)

“中国漂绿榜(2023-2024年)”评选说明

“漂绿”英文为“Greenwashing”,由单词“Whitewash”(粉饰、掩饰)演变而来。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美国环保人士Jay Westerveld在谴责酒店“节约毛巾”行为时使用了该词。

在《剑桥词典》中,漂绿的释义是“企业夸大自身环保行为,并误导消费者信以为真”,也就是以某些行为或行动宣示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但言行不一。

目前,在监管体系当中,漂绿往往与误导性声称(Misleading Claim)相关,例如一些企业通过声称、绿色包装和自然图像来传达环保理念,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出真正的环保行动。漂绿会破坏真正的可持续努力,降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任。

评选要求

2008年以来,尤其是2022年至今,“漂绿”的监管规则不断完善(详见附件)。

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梳理归纳了全球10个国家/地区的18项政策,对含义相近的指标提炼关键词、统计频次,得到13条参考原则。

此外,根据南方周末历年漂绿榜和已有研究,企业环境违法违规多,环保罚单亦多是中国漂绿现象一大特征。例如企业明面上享受绿色金融、税收优惠或是获得绿色荣誉,暗地里却因重大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受罚。

故增设“是否存在重大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为第14项参考原则。

根据漂绿已有学术研究,企业选择性披露(Selective Disclosure)被普遍认为是典型的漂绿方式。例如企业报喜不报忧,在各类报告中着重提及绿色成就,忽略环境违法违规的披露。

2023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发布会上明确提出,审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案件,要强化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依法披露环境信息,有效遏制资本市场“洗绿”“漂绿”不法行为。

故增设“是否选择性披露”为第15项参考原则。

(刘宇宇/图)

征询10位不同领域的利益相关方建议、对31位可持续消费者进行调研后,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最终推出6项鉴别漂绿的一般原则。

1.是否避免一般性声称

企业应避免做出一般性的环境声称,如仅提到“环境友好”“绿色产品”“可持续”等,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漂绿举例:包装上标注为“绿色产品”,但未说明包含哪些绿色指标、数据。

2.是否明确

环境声称应当明确,可参照以下原则:

√不避重就轻,不得故意遗漏、隐藏或缩小产品的环境影响;

√不以偏概全,若环境声称仅针对产品或包装的一部分而非整体,则应明确指出是哪一部分;

√不牵强附会,在使用视觉元素时不应给人错误的印象,不使用看似值得信任的图像;

√具有比较公平,数据表达不得夸大。

漂绿举例:一款产品的包装仅使用了10%的回收塑料,但宣传语是:“包装由回收塑料制成”。

3.是否覆盖全生命周期

环境声称应考虑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等全生命周期。若环境声称仅适用于部分环节,需明确告知消费者。

漂绿举例:一款电子产品仅在生产环节碳减排33%,但宣传语是:“碳排放量减少33%”。

4.是否有证据支持

环境声称不能自说自话,应有准确的、可再现的、及时更新的证据。

漂绿举例:某产品标注“碳中和”,但第三方认证证书已经失效。

5.是否存在重大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的底线,企业不宜明面上享受绿色金融、税收优惠或是声称获得绿色称号、奖项,暗地里却因重大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而受罚。

漂绿举例:一家“绿色矿山”企业在开采中因违法占地被罚款,罚金达百万元。

6.是否选择性披露

企业应完整、可追溯地披露生态环境违法信息,避免不报、瞒报,或避重就轻披露。

漂绿举例:一家可再生能源企业在年报、可持续发展报告、官网等渠道声称绿色表现,但隐瞒了对环境有危害的信息,甚至不披露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评选步骤

1.评选对象

沪深港上市公司;

(或)着力宣传绿色、可持续概念的品牌企业;

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加入绿色倡议(如SBTi)、获得绿色奖项(如某ESG领军企业)、绿色荣誉称号(如“绿色工厂”“绿色矿山”)。

2.鉴别企业自我陈述

分析企业在报告、官网、产品、新闻中与绿色相关的表述。

3.筛选被处罚/监管企业案例

国内监管情况:参考信用中国、中国市场监管行政处罚文书网、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等(榜单里简称青悦数据库)集纳的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处罚信息,统计企业罚单,核实罚单,向企业发出调研邀请,以解释处罚的披露和改善情况。

国外监管情况:筛选全球气候诉讼数据库(Climate Change Litigation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