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
回望与展望 | 分税制改革30周年
-
站在又一个历史起点上,分税制改革30年回眸
“‘錢’字右边两个‘戈’,为了‘金’,上下是要打架的。”时任财政部部长刘仲藜回忆时谈到。 1994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仅为461亿元,2023年达到10.06万亿元,增长了217倍。 在分税制改革中,央地财政关系,指的是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省以下财政体制如何改革并未触及。“上面千根线,基层一根针”的压力仍待释放。 -
分税制30年,财政部税政司原司长刘克崮回忆改革台前幕后
分税制改革可用六个词来概括:分权、分税、分机构、返还、挂钩、转移支付。 项怀诚副部长说他是“忧心忡忡、寐不安席”。为防万一,财政部部长刘仲藜请朱镕基“破例”批准,财政部向中国人民银行临时借款120亿元。直到数据出来,1994年1月财政收入增长率61%,说明改革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
胡静林任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曾在财政部任职20年
“建立起‘预算即是法’的观念。” “决不让医保基金成为新的‘唐僧肉’。” 分税制改革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历任五位局长,其中王军任职时间最长,已达十年,其余四位均担任过财政部部长。 -
重议分税制
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影响至深的分税制,正处于这一制度建立二十年以来最为关键的十字路口。分税制究竟是分钱还是分权?分到哪一级?财权是收还是放?事权又该如何重新划分?在更为复杂的背景下,新的改革已箭在弦上,但何去何从仍深陷争议。 -
“光给钱不行,还得让地方自己收”
国家税务总局前副局长许善达认为,1994年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运行二十年了,非常成功。中央摆脱了对地方财政的依赖,逆转成地方需要依赖中央了。但现在地方对中央的依赖又太高了,支出的40%要中央给钱。省长要干什么事儿,花钱40%要等财政给钱,中央不及时给,这事儿就干不成了。 -
“营改增”,财税突破口
营业税改增值税,被中央定调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实行营改增后,地方政府收入大幅度减少,将倒逼中国改革目前的分税制,重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营改增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价值不小于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不小于1994年的财税改革。”国家税务总局前副局长许善达说。 -
【政经】一场新的“分税”革命
营改增目的是简化税制、强化财权,鼓励服务业发展。一个改革将引来更大的改革,增值税无法激励地方政府鼓励消费、降低产能。更重要的是,未来如何从根本上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权,如何为地方政府寻找到合理、合法、合意的税源,成为绕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