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销量卷王”牵手“技术卷王”,智驾格局生变?
比亚迪方程豹携手华为,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双方在技术、产品之外,若能达成智驾生态的进一步协同,产业格局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局? -
可矫正老花眼的眼药水,找到逆转白发的“开关”丨科创要闻
润迈德冠状动脉功能测量系统获批上市,全球首款现货型干细胞移植疗法获批准上市,老花眼药水达到3期临床终点,流感新疗法获突破性疗法认定,新型免疫肿瘤学候选药物将进入2期临床,GSK20亿美元收购BELLUS,默沙东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科学家使用强化学习实现自上而下设计蛋白质结构,发现了逆转白发的“开关”。 -
用药两周,延缓糖尿病发病两年丨科创要闻
全球首款延缓1型糖尿病新药、首个铂耐药卵巢癌ADC药物获批上市,Satsuma公司急性偏头痛疗法3期临床失败、罗氏AD新药临床试验再次失败,中国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双特异性抗体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广州发布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具体措施,科学家揭开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的独特机制、发现一项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
日本开始采用“光免疫疗法”狙击癌细胞
-
免疫疗法有望减轻过敏症状
-
新冠药竞跑变异毒株:一场不能输的“比赛”
Omicron不会是新冠病毒变异的终点。药企在产品设计阶段,需将免疫逃逸的可能性考虑在内。“选择怎样的抗体,一个还是两个,这些事先的design(设计)很重要。研发一个药物要很长时间,等突变后再调头就晚了。” 从无到有开发一款小分子药物,耗时可能近十年。面对严峻的疫情,老药新用几成必经之路。 新冠药在研发阶段就该着手应对未来病毒的变异:选择合适的开发路径,无论是中和抗体药物还是两款口服抗病毒新药都基于已经明确的作用机制;通过筛选来提升药物的抗变异能力,比如在选择抗体时,注重位点保守、亲和力等特点;考虑联合疗法,让多种不同路径的药物进行互补;加快研发的速度和效率。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16日《南方周末》) -
三甲医生痛批同行“蓄意诱骗”:抗肿瘤治疗缘何“人财两空”?
陆巍的临床医疗工作已暂停并接受调查,新华医院表示“一旦有结果会向公众告知”。南方周末记者从知情者处获悉,张煜医生的工作未受影响,但被要求不得对外发声。 在细胞免疫治疗领域,通过医生导流至院外治疗的情况并不少见。每介绍一位患者,医生都能获得相应返点。有医疗界人士怀疑陆巍的出发点,“如果不是NK治疗那么高的回扣,他或许不会给患者推荐这些疗法”。 “肿瘤治疗非常复杂,不能说花钱多了就是过度治疗。”马军强调,细胞免疫治疗不能因噎废食,要保护医院和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
快评|肿瘤医生举报的行业黑幕,是另一个魏则西事件吗?应尽快彻查
主治医师推荐癌症患者到没有医疗资质的公司做收费高昂的细胞免疫疗法,背后是否有利益关系? -
癌症疫苗助力细胞免疫疗法
细胞免疫疗法已经在血液肿瘤领域大放异彩,但对付实体瘤疗效不佳。目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疫苗,能够显著增强CAR-T细胞抗实体瘤的能力,一旦在临床上获得成功,有可能极大地改写CAR-T细胞疗法治疗实体瘤的历史。 -
魏则西事件三年后,细胞免疫疗法临床应用迎来解禁
魏则西逝世近三年,一则关于医疗机构体细胞治疗的新规引发热议。 2019年3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规定医疗机构体细胞研究采取备案管理。在获得安全有效性数据后,细胞治疗项目可申请临床应用并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