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科创高地的人文经济“新主张”
-
博弈四年,中印边境“融冰”
排灯节是印度教的重要节日。这一天,家人和朋友之间互赠糖果是一种传统。印度陆军一名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这一象征友好的小仪式当日在中印“五个边境检查点”进行。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一个和平、安宁的中印边界都是必要的。中印两国共同利益很多,可以相互成就,而非相互消耗。” “中印边境问题上最困难、最尖锐的阶段已经过去。中印双边的人文、经贸交流可能在2025年会有明显改善。” -
大学公共健身房“禁入特定群体”?公共空间当为全体学生共享丨快评
鼓励男女在公共空间自然相处,共同使用公共设施,本身是在打破前现代社会各种规制强加给特定性别的禁锢,一般被视为进步与文明。这不但意味着公共资源将同时向任一性别开启,而非传统社会种种“男女授受不亲”的性别禁脔,也为生活开启了更多可能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体验,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 -
年轻人越来越爱读韩国文学了吗?
韩流的推动、翻译院等机构的资助、在国际文学奖的表现以及能引起共鸣的现实议题和人文关怀,让韩国文学越来越受国外年轻读者的欢迎。 女性处境、时代暴力、历史伤痕和社会不平等是读者对韩国文学最普遍的印象,长久以来也一直是韩国文学的主题,“如今恰好满足了世界读者的阅读需求”。甚至在大学课堂上,“00后”学生阅读许多韩国文学作品时思维都能接上。 -
医学生侮辱大体老师引舆论哗然:没有人伦底线何来医者仁心?丨快评
医学最终目的是治病救人,这意味着,医学要与人打交道,除了科学的部分之外,医学也必然需要人文情怀,医生必须要对病人、对生命充满关怀、尊重和敬畏。尊重生命是医学的底色,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生如果“无所畏惧”到连生命都不知敬畏,让人如何相信他们将来会真正关爱生命,关爱病人? -
写了一本学术界“揭黑”大全,他说只想教年轻人“避雷”
学术界很多现象都在走向极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学术界比过去内卷太多了。 在生活和学术之间,我觉得生活更重要,除非你是一个天才,能做出像爱因斯坦相对论那样石破天惊的突破,那无所谓。但是有几个人能成为爱因斯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现在大家争来争去的职称、“帽子”这些东西,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我们这些人即便有很多人著作等身,其中50年后还会有人看的作品一定是极少的,我对自己也没有这个信心。 -
当医疗系统不透明、低效且不公平,技术会是解药吗?
“(科技发展并介入医疗)是一个灰色地带,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极端的立场。就像很多政治辩论一样,大多数人喜欢抱着极端的态度,这也更容易收获支持,但我认为没有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答案。正是这种灰色地带考验着人们的认知和人文关怀”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专访汪民安:“前所未有地感到乏力”的哲学,现在还有用吗?
如果年轻人感受不到人文氛围,或者说,缺少人文熏陶,就会有一些东西——比如激情——在有些人身上慢慢失去。 今天的哲学前所未有地感到乏力,哲学没有能力提出一种宏阔的社会愿景和蓝图。 -
数“智”人文,温情社区探索数字助力社区韧性治理新模式
-
南海龙舟F1:“生猛”的叠滘人与人文经济学试验
要流量和“留量”,首先要读懂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人自始至终都在为生活而奔波,但生活的内涵已经发生改变。 要将流量转化为经济动能,首先要读懂人文经济学。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经济发达的地方,也在涵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