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对世界自由贸易的担忧写在脸上丨慕安会侧记
慕安会是南方周末记者参加的最束缚、最紧张、对普通媒体最不友好的国际会议。一些学者吐槽“主办方就是做饥饿营销”。 慕安会唯一一场中国智库CCG举办的中国议题边会,属于特别邀请入内制。由于报名人数过多,媒体运营方以“会场过小,无法容纳过多人入场”为由,最后只放进去五名记者。但事后现场记者反馈和图片均显示,该会场还有大量空位。警惕“隐性饥饿”:摄入足够卡路里,营养就够了吗?
“隐性饥饿”是指人体虽然摄入了足够的食物,但因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关键的微量营养素。当“隐性饥饿”发生在幼儿身上,就会阻碍他们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而且这种负面影响是不可逆的。 为了能让人们接受营养强化的食物,研究出来的配方需要既便宜又稳定,而且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它的属性。“在很多经济研究中,食品营养强化都是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如果能够扩大规模,这可能是回报率最高的一项干预措施。”《服美役》作者:女性的状况没改善,而男性的在恶化
“美的标准的内化产生了许多影响。被物化会导致自我物化:你开始把自己视为一个物体,把你的身体视为一堆符合标准或错误的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我表达和生活选择。此外,一个相关的影响涉及清晰感知身体信号的能力,比如饥饿、口渴、睡眠,美的标准对这些感觉产生深层影响,有点像对一个人大脑的持续干扰。” “我们爱上的不是那些符合标准的人,而是那些让我们惊叹的人。当我们告诉我们爱的人他们很美时,我们通常谈论的是我们的感觉,而不是他们的长相”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庞余亮:做文学的老顽童
童年的饥饿、青春的孤独和15年的乡村学校教学经历,在庞余亮的笔下呈现出清新、明亮而美好的文学质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张志磊:饥饿的拳王
“在重量级里年龄不是问题,只要你的生活够自律、训练够科学,把这两点做好,我不惧怕任何对手。我还是那句话,要想成为强者,你就去把强者打下来,一路往上打。始终保持对比赛的饥饿感!”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00:54
温一壶月光下酒,品林清玄诗中的清欢|那年今日
林清玄,出生于中国台湾,祖籍福建漳州,是当代作家、散文家。作品《查塔卡的杜鹃》《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入选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星云大师赞他“文如流水,语似冬阳”,南怀瑾曾笑言“我的下册,就交给他写了”。 林清玄家境贫寒,为了生存连蟑螂都吃过。面对贫穷与饥饿,文字为他构筑出了心灵的理想国。他8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时拿遍了当时中国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 2019年1月23日,65岁的林清玄因心梗去世。去世前一天,他更新了最后一条微博:“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莫言旧居记
邵纯生说莫言小时最难过的一是吃不饱肚子,一是孤独,13岁辍学放羊,饿着肚子放羊,饿与孤独是一种怎样的根?孤独从来有形而上的意思,但与饥饿联系起来呢?或者再与自由联系起来?放羊是自由的,它们集于莫言身上,是莫言的精神编码。- 01:5
袁隆平 一生两梦丨那年今日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病逝,享年91岁。袁隆平因少年时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曾言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为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自1961年起,他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水稻研究。生命弥留之际,他仍心心念念实验稻田里那片正在生长的稻苗。去世七天后,袁隆平为实现亩产1200公斤而亲自选的一批稻种发了芽,长出了嫩叶。 全球有多少人的饮食是健康的?
一项对世界饮食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的研究表明,全球只有约1%的人的饮食是健康的,其他的人要么处于饥饿状态,要么吃得过饱,或者食物结构有偏差。老人组团薅公厕抽纸也是“公地悲剧”,要解决还得靠文明进步丨快评
或许,这种低价值的公共资源的悲剧,最终解决方案只能依赖民众经济能力与文明素质的普遍提高。总体而言,没有饥饿记忆的人,收入较高者,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其行为表现也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