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以制度和人才治理国家:汉初的黄老道家
汉初文景之治的各方面都体现了黄老政治的成功。这种早熟的制度设计,在文景之治中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奇迹。关于幸福这件事:与“哈佛最受欢迎讲师”沙哈尔谈反脆弱和东方哲学
谈到如何应对苦难,除了“幸福科学”的技巧外,他还提出两种力量之源——自然和社群,并分别援引道家和儒家经典来论证这两个因素的重要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去眉山看东坡:何等水土,养育这等人物
如果苏轼当道士,说不定一生还顺遂些,可以终老故乡。然而,正因为怀有修齐治平的儒士抱负,又沉浮宦海四十年,被无尽的荣辱悲喜“九蒸九晒”,才成就了更丰茂、繁博的东坡。假如蜀中多一个苏道士,《赤壁赋》等绝妙好辞恐怕难以降临世间,汉语会因此失色。 但道家思想确实为东坡敷了一层自在逍遥的底色,让其诗文流溢空灵浪漫;在愁郁的贬谪生涯里,更是给予他极大慰藉。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道德经》的外国粉丝:老子与我们同在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10日《南方周末》)徐州的苏轼:在禹和渊明之间
苏轼是矛盾的。读他的策论,读他的亭台记,感觉到其间的张力。他的策论论人论事,是儒与纵横家的结合,是积极、用世的,而亭台记表达的人生态度,则多有道家逍遥的意味。他和乃弟都尚儒家的“浩然之气”,却又透着道家闲逸的性情。 苏轼追求内心的自由,同时感受到责任对自由的限制。他的自由依赖于环境,是有条件的,“有所待”的,而不能做到庄子“无待”的自由。最早提出无为而治的是道家吗?
无为而治的思想最早源自孔子,经其后学传承,一直不绝如缕,并不是道家独有的发明。《老子》文本与思想晚于孔子,这也基本是现在学术界的共识。当然,我们不是说《老子》无为思想源自儒家,且二者对于“无为”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但将“无为”视为一种治理思想,确实是儒家的学说。欧美哲学与中国思想的一场精彩对话
欧洲哲学正经历着一个重大的转变,我认为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一些命题,可以在欧洲哲学当中获得新的意义,中国思想和欧洲思想其实说的是同样的东西。“心性与人性、天命与天道” (从133285复制)
欧洲哲学正经历着一个重大的转变,我认为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一些命题,可以在欧洲哲学当中获得新的意义,中国思想和欧洲思想其实说的是同样的东西。“开好方、选好胶、熬好膏” 丝路古药亮相道家圣地,助推中医药国际化浪潮
“干部召回”的贵州试验
“内心感受五味杂陈,强烈的自尊心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我不知道家人和朋友将会怎样看我,恨不得立刻找个地洞永远地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