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振兴的真问题是什么? | 议教
想尽办法倒流到县中的,其实未必是有“进取心的孩子”,更可能是有“进取心的家长”。 转型完成的标志,也许就是未来在知乎等社交平台上,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将不会再感叹,到大学以后,和省实等真正的城里毕业的同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县中振兴的真问题,不在于县中本身,更重要的是历史变革进程中对于县域社会生态和教育生态的重塑和协调。不要让县中继续败给“超级中学”丨议教
县中办学只能不断地自我剥削,甚至选择采取一些短期策略行为,比如在时间上极尽投入,将优质资源向少量种子选手过度倾斜,将学生送到某些知名高中“代培”。 留守、离婚、“跑妈”等问题使得乡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缺失,并对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 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调研之后,我们始终认为,最终还是县中承载着县乡大多数孩子的希望。超级中学背后的教育正义问题
这几个月,关于超级中学的争议,渐渐到了白热化状态。衡水中学的“封神”之路:超级高考工厂
2013年河北省高考几乎是衡水中学的独奏表演,衡中独占清华北大招生人数的80%、全省600分以上考生的五分之一。但围绕衡中的质疑和获得的成绩一样巨大。完全可以把衡水中学当做一家工厂来看待。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0点10分,时间安排具体到分钟。成绩、德行、卫生全部纳入“量化管理”,包括“男女生频繁交往”、发呆、吃零食等都属扣分范畴。中学之“神”贵在正能量
我是某超级中学2008级的“外地生”,因高考发挥失常,现就读于一所二本院校。很惭愧,我没能为母校提升重点率做贡献。在超级中学的背后,是无数学生并不快乐的青春。“掐尖”带来高水平学生的集聚,但考试排名总有先后,很多人都忍受着惧怕落后却又难以领先的煎熬。造“神” 超级中学的源起与隐忧
个别“超级中学”每年获得的教育经费,往往超过当地普通中学所得经费的10倍;此外,在招生政策、遴选优秀生源上,也多以“实验”之名,获得倾斜。“超级中学”一家独大,造成当地教育生态的失衡,是“小升初”长期为人诟病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