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 超级中学的源起与隐忧

个别“超级中学”每年获得的教育经费,往往超过当地普通中学所得经费的10倍;此外,在招生政策、遴选优秀生源上,也多以“实验”之名,获得倾斜。“超级中学”一家独大,造成当地教育生态的失衡,是“小升初”长期为人诟病的根源。

责任编辑:杨继斌 实习生 贺风玲

天价择校费事件背后,是一所所“超级中学”“独领风骚”的事实:在北京,人大附中年保送北大清华30人,仅比青海全省考取北大清华者少10人;在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一校占据全省清华北大保送名额一半;在陕西,保送至北大清华的学生一共43人,其中17人来自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个别“超级中学”每年获得的教育经费,往往超过当地普通中学所得经费的10倍;此外,在招生政策、遴选优秀生源上,也多以“实验”之名,获得倾斜。“超级中学”一家独大,造成当地教育生态的失衡,是“小升初”长期为人诟病的根源。

2012年11月14日,人大附中的两名学生下课后在校门口等同学。 (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某中学校庆六十周年,一位学生出现在嘉宾面前,展示他课余从事的“SL7207减毒型沙门氏菌靶向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生长”的研究报告。这项研究被校方认为“将为人类治疗肿瘤和癌症带来新突破”。

著名的科学杂志《Nature》上,同样出现了这所中学12名在读学生的名字,他们参与了中科院破译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

这只是北京中学生口中的“神一样的中学”——人大附中——的诸多传奇之一二。这所位于北京海淀区黄庄路口的“超级中学”,在过去十年里,为京城贡献的高考状元超过10位,每年考入北大清华者几乎是云南全省的两倍。2012年夏,战绩则到达了顶峰——包揽文理科状元。

社会及教育研究者对这所“超级中学”的质疑,也在2012年秋达到了顶峰。10月底,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引述了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领衔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北京小升初报告》,其中提及“人民大学附近的一所重点中学小升初择校费高达50万到80万!”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很快对外界回应:“从不收任何赞助费”,还表示正在找律师搜集证据,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杨东平一方则坚称“希望对簿公堂”。此后,杨东平更是撰写长文《为什么要批评人大附中》,列数人大附中崛起的历史和对教育资源的破坏。

这并不是杨东平第一次批评人大附中,收受天价赞助费,也并非杨东平教授对“超级中学”的主要指控:“我的关注并不在一校一人,而是名校竞争对义务教育秩序的破坏、名校的社会责任、公办名校向何处去这样的问题。”

人大附中这种公办“超级中学”的形成和壮大,在国内并非孤例。集中所有优质资源办一所竞争力强的高中,成为中国多个地方的选择。正如复旦大学教授冯玮在内的多位教育学者所言,数年前媒体热炒的“县一中”现象,已被“超级中学”的新概念取代。所谓的县一中现象,仅是区县将绝大多数教育资源注入一所中学,而“超级中学”则是这种模式的极致。

多位教育学者开列的“超级名单”里,诸如人大附中、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江西临川一中、河北衡水中学等均在榜。这些中学的最大特征便是每年高考成绩傲视全省(市),考察这些“超级中学”的生长路径,以及诸多处于弱势者的顽抗,或可窥见中国教育的真容。

政策突破者

1999年,教育部发文明确了“初高中分离”的政策。但人大附中率先获得豁免,恢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41)


回复

2014-08-12

讨论教育要耐心虚心,要多学习教育知识,否则就是瞎子摸象,自以为是了。

回复

2014-03-28

···

syemma10
回复

syemma10

2013-11-07

教育资源的严重集中

回复

2013-10-11

一边嘴上把教育制度骂的求也不是,一边傻了逼一样拼命考高分,进好学校;一边说企业要重视员工的素质,一边把烂大学的学生的简历扔进垃圾桶;一边对外宣称要重视招进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边把全省的前几名收编

回复

2013-10-10

中国教育不是把几个学校办好,就是成功的!中国崛起不是考几个清华和北大就会成功的,是靠全体中国人民,全体中国人不是几个超级学校就能就能培养出来的!

回复

2013-09-17

南方周末办的大不如前了,现在这帮人该反思了!

回复

2012-12-10

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个问题,可能还是图样

回复

2012-12-05

教育的本质在于挖掘不同的天赋,顶尖学生的集中必然同质化发展,浪费人才的聪明才智,且超级中学的做法,无疑是透支社会的公平正义。

回复

2012-12-03

拿着全国纳税人的钱,成就几个别的学校,毛的公平可言! 有种,ZF就把学校私有化,让那些校长用自己的金钱和能力把这些学校办成造神学校!那样才无愧于“造神”的称号!

回复

2012-12-03

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纳税钱养着这些破学校,他们造的个P神啊!我靠,我自己花钱,却培养了别人的孩子,你吗,你心里舒服吗?! 如果是学校私有,校长出钱发展学校,他爱怎么着怎么着! 可是每年的教育经费,这些所谓的造神学校获得了多少? 也不想想!他NND,想骂人!~

2012-11-21

此文有以下几点: 一事实之臆造。天价择校费本就是个传闻。文章中提到的两个人大附的学生也没有提到择校费。可文章起始就以此事实立论,开篇;形同造谣。 二对义务教育的理解之偏。义务教育乃人人享有教育权利之意。可文章却偷换概念成,人人享有一样老师水平的教育,这不是乌托邦式的假义务概念是什么? 三对精英教育敌视的义和团公平心理。古今中外,教育从来就没有平均主义的,因才施教,自然会产生不同类型和不同才人的教育,今天就自然有精英教育或人才培养。可文章以义和团式的公平心理,仇视精英教育,好像人大附这样的学校要办成农村普通中学才是公平。观现世界各国竞争,莫不以人才竞争为要,可按文章的逻辑,我们最好是不要人才培养。这种以公平,义务旗子开扯的叫唤,实在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思潮。

回复

2012-12-03

曾经,我很喜欢看南方周末,认为它反映了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很有真实性。但读了《造“神” 超级中学的源起与隐忧》这篇文章,我不这么认为了。原来文章是可以这样“造”啊,没有多方的、认真的、深入的调查,凭着据说、道听途说,偶尔在人家校门外拍的一两张照片就可以这样“造文章”。可悲!可恨!

回复

2012-12-03

,

回复

2012-12-03

,

回复

2012-12-02

看看清华比官、北大比富,不知道你所谓的精英都是些什么东西? 精英不是靠自我标榜的。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况不正是由你所谓的“精英们”造成的吗? 如果真是凭借自身的实力,何必要保送?怕考不进去吗? 另外,有人捐款就一定是善事?那还得看捐款的怀里揣的是啥目的。你这种逻辑实在让人怀疑是什么九流学校出来的,不要告诉我说你是超级中学的~ 谁不希望多些清华,北大?估计当下的清华、北大自己就不希望。不然掐尖(应该说挖墙脚)又为何呢?损人利己,如今又有哪个“精英”不愿意呢?

2012-11-18

读文之感。一杨东平以道听途说当事实做结论。本是造谣污蔑,与红卫兵大批判是如出一辙,制造假事实,再以真理代言人放炮,混淆事实和是非。二批人大附中办初中违法义务教育法。本该批教育部批准,他心底那脏可见;高中办初中与义务教育不矛盾,倒是符合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规律的。掐尖没错,谁不希望上好学校,好学校也希望招好学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有文革时期例外。三,文章提到的说农村校长反映学不了人大附,这本自然。人大附是精英教育,不就因为这才被嫉妒而招攻击诽谤吗?难道要人大附成农村普通中学才公平?问题根本在这:精英教育与义务教育有矛盾是对立的吗?平心论,一般人都知道这公理:人生来就有差别,一是基因带来的生理差,二是家庭,社会带来的成长中的社会差别。没有平均的人人。而人人的心理要求天生就有平均主义的基因。教育,我国历来讲两种观念:一是有教无类,二是因才施教。前一种也就是我们说的义务教育,人人享有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后一种就是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才能去发展,也就是应该有精英教育。二者不矛盾,是现代教育的完整一体。当今世界,以人才立国,各国教育都正常竞争精英。中国的中学教育,已经被西方强国认可并加以参考(奥巴马就如此提到),这种认可,其中很大的成分是对精英教育的认识。我国的大学教育不也这样吗,谁不希望多些清华,北大?四,文章拿人大附中的财务说事,一个中学能办到有人捐款,多好的事啊!难道文章希望我们的中学还像30年前那样穷?大学捐款是善事,中学捐款就罪恶?更为可笑的是文章竟然将什么公司财务公开与中学财务公开相提并论,这根本就是流氓混混街头叫架的混蛋逻辑。文章拿那些拔尖的中学开批,依据的是什么?一是造谣式的“事实”;二是义和团式的义务观念,三是流氓混混的叫架逻辑。目的是什么?难道我们应该回到文革时期,我们的中学教育才公平?结论--此文就一邪文。

回复

2012-12-02

嗯嗯

回复

2012-12-02

神尼玛啊。。教育资源都给你们全占了在不培养出书呆子那尼玛真的猪不如。。

回复

2012-12-02

此言反动!可以有精英学校,可以收钱。但请脱离现有体系,不要从国家处大量索取纳税人的钱。

2012-11-21

此文有以下几点: 一事实之臆造。天价择校费本就是个传闻。文章中提到的两个人大附的学生也没有提到择校费。可文章起始就以此事实立论,开篇;形同造谣。 二对义务教育的理解之偏。义务教育乃人人享有教育权利之意。可文章却偷换概念成,人人享有一样老师水平的教育,这不是乌托邦式的假义务概念是什么? 三对精英教育敌视的义和团公平心理。古今中外,教育从来就没有平均主义的,因才施教,自然会产生不同类型和不同才人的教育,今天就自然有精英教育或人才培养。可文章以义和团式的公平心理,仇视精英教育,好像人大附这样的学校要办成农村普通中学才是公平。观现世界各国竞争,莫不以人才竞争为要,可按文章的逻辑,我们最好是不要人才培养。这种以公平,义务旗子开扯的叫唤,实在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思潮。

回复

2012-12-02

这位要说什么?莫名其妙!有观点就亮出来嘛。

2012-11-20

请南方周末的编辑不要哗众取宠,不经调查就乱发文吧!你了解现在的国情吗?你了解中国的教育现状吗?多走访走访,多看看。一篇好的报道不在于多吸引眼球,多劲爆,而是有多少人信服,基于多少调查,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争端!

回复

2012-12-01

我昨天9:58转播湖北沙洋县李市镇一农村小学140人,因为缺老师,没有上过音乐体育等课,政府用在学校学生的平均人头费不到5千元,距这个学校不到2.5小时车程的湖北华师大附中政府拨2949万,加择校费2150万,学生398,人平就是12.811万,是农村学校的25.62倍。城里孩子就该享教育资金。为什么啊

回复

2012-12-01

好文笔,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