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只要人们还在读书,世界仍然是正常的 | N-TALK文学之夜
他们是世俗意义的失败者,也是常常思考生死的“哲学家”
写《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的三年间,宋明蔚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无常,死亡是不容置喙的“戛然而止”,“不会因为这个人的生命力多么蓬勃,为了登山付出多少努力,或是列下的计划多精彩就网开一面。” 在户外媒体人马德民看来,书中一些人物的经历尽管发生于二十年前,却与今天关于轨道和旷野的讨论有所呼应。“比如严冬冬当时在清华大学读书,毕业之后其实可以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然后结婚生子、事业有成。但他没有选择这样的人生路径,而是遵从内心的召唤,走进登山。”乐昌坪石:西京古道上,烽火读书声
坪石这段华南教育史,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华南联大”史?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我在岛屿读书》制片人颜小可:留下那些文学突袭的瞬间
我也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小而美的节目,能像两位老师摸一摸男孩子的头一样,在文学的历史中,留下一个不知道能不能发挥作用的小瞬间……借这些作家老师的手,摸了摸喜欢读书、喜欢文学的读者的心。“娜拉出走”在中国,上百年的故事为何常读常新?
“娜拉”从走出“夫”家离开婚姻变成了走出“父”家自由恋爱;“娜拉”也从追求个人自由、恋爱和读书而出走转向为爱国、为民族复兴和社会革命而出走。 与原作中观众几乎一边倒地将同情理解倾注于娜拉不同,《玩偶之家2》呈现出“娜拉出走”在不同当事者视角下的意义。尧育飞 | 旷代“记者”萧穆及其日记
萧穆对世界的广泛兴趣及其坚持书写的恒心,最终使《敬孚日记》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要记录,也堪为近代掌故渊薮。以萧穆为代表的这类“独立记者”,是近代值得关注的特殊读书人群体。刘铮丨夏济安青年时代的藏书
纷扰未靖之时,他选择了孑然远遁,置书物于不顾,全无读书人的痴气。你读书的样子,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