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过误诊的我,成了“多疑”的病人
我们跟医生确认是否需要抽血化验,医生有些不耐烦地吐槽道:“现在的年轻人,会上网就觉得自己能看病了。我是专业的,还是你们是专业的呀?”“70万天价药”进医保后:“抢救”运动神经元
中国罕见病联盟对20804名确诊罕见病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罕见病患者平均经历4.26年才得以确诊,42%患者经历过误诊,且确诊地点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 2022年6月,北京将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病种由原来的3种扩增至12种,均属罕见病,已纳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罕见病目录。 如果在一级、二级预防中没能把疾病“扼杀在初起状态”,到了三级预防能及时发现问题,仍有可能避免一些孩子免于致残甚至死亡的悲剧。莲子壳被诊为肿瘤?莫让湘雅百年清誉成“公地悲剧”丨快评
如果把机构声誉当做“公地”,是为个人获取更多利益的“摇钱树”,却不愿花力气去维护机构招牌,长此以往,愿意维护机构声誉的人越来越少,投机取巧的人却越来越多。而声誉的崩坏,比积累要容易得多。只要出现几个败坏声誉的人、事件,百年积累就可能毁于一旦。严守多动症诊断关: “不要开出不必要的兴奋剂处方”
正因多动症诊断没有生物学指标,误诊和漏诊的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希望医生们保持小心谨慎,不要做出不准确的诊断,开出不必要的兴奋剂处方。” 利他林与阿德拉依然是国外主流ADHD药物。一位药贩甚至在朋友圈订单物流信息上打出大标语:“累了困了阿德拉,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为了向中国发货时规避监管,该药贩采用区块链平台来完成收款,并建议顾客不要填写真实收件地址。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8日《南方周末》)戈谢病患者生存状况:平均4.48年确诊,若自费年人均支出204万
纳入调研的226名戈谢病病友中,61.9%有过误诊的经历,患者平均需耗费4.48 年才能获得确诊。躁狂症是抑郁症的另一面吗?
躁狂症一直被认为是双相障碍的“正极”,会伴随“负极”的抑郁症发生。然而一些患者只表现出了单相躁狂,对药物也没有理想的反应。同时,一些患者误诊的经历也让人心生同情。随着研究的推进,实现对躁狂症的单独诊断、将患者从捆绑治疗的困境中解救出来,逐渐有了一丝曙光。 (本文首发于2019年9月5日《南方周末》)被“误诊”的儿童癌症:信息匮乏、误诊常见、家庭需支持
“最大的问题就是误诊。”李治中认为这是儿童癌症治疗的大问题,应当引起社会重视,“没有在疾病早期确立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导致患者的预后和转归不理想”。 “有个孩子已经确诊骨肿瘤,却不知怎么找专业医院。他们去打114查询,114给了一家三甲医院,但依然不是专治骨肿瘤的医院。”秦博在公开演讲时感到遗憾,现在没有一个有效、系统的信息渠道,帮助患者家庭找到该领域专业医院和专业医生。很多自闭症儿童从未被诊断过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自闭症儿童诊断率存在偏低的问题。很多自闭症儿童只被当做性格内向的儿童,从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3亿中国人患有过敏性鼻炎,但很多人并不重视
过敏是一种工业化社会的流行病,多见于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现在过敏性鼻炎在我国也越来越常见,在过去6年间,我国主要大中城市过敏性鼻炎的平均患病率从11.1%升高到17.6%,患病人数高达3亿。但国民对过敏的认识和重视还难如人意,误诊误治也不在少数。女歌手卢凯彤坠亡背后:易被忽视、被误诊的躁郁症
南方周末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患者在确诊之前,家人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患有精神疾病,而一些患者虽然怀疑自己患有躁郁症,但既不敢跟家人说,也不去医院诊断。 国外相关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旧称“躁郁症”)患者首次就诊的误诊率为69%,超过1/3的患者需要经历很长甚至10年才能得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