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潇:宁静无价 | 事关告别
理解噪音或许有助于理解我们的生活,但不一定能让我们更接纳它。甚至恰好相反。 外在寂静邀请我们敞开感官,再度与周遭万物产生连接。而周遭万物,如果你竖起耳朵,是多么动听! -
王笛:挖耳匠对儿子的未来规划 | 日常的史诗
挖耳师的两个儿子今天也在茶馆里玩,一个读小学三年级,一个读初中。说是都已经放假,家里没有人照看,故带在身边。我问他是否让儿子继承父业,显然他没有这个打算,觉得掏耳朵这个行当并不是很有前途的谋生之道。他计划大儿子再大些便送去学修汽车,他家住的地方口岸很好,开个修车铺生意一定不错。 -
朗诵与艺术,艺术与倾听丨游说
眼睛在哪里,在听众身上或在一张纸上。手在哪里,在手机上或在口袋里。耳朵在哪里,在喇叭前还是在嘴巴那里呢? 朗诵表演也是一种比赛,跟足球一样。参与者要详细地准备鞋、衣服、发式、朗诵策略、身体语言、必胜意志。 -
两只松鼠 | 云间夜话
“没尾巴”像是听得懂屠夫的判决,浑身觳觫不已,抖得像我们人类打摆子一样……翌日一早,笼里居然又多了一头松鼠,赫然就是“没耳朵”!它俩安静地偎着。“没耳朵”偶尔舔几下自己的老婆,始终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 -
震后四日,寒夜中的积石山村庄
羊圈里,三十只羊挨着九个人。塑料棚不能生火,半夜实在冷,董成就跑回出租车打开暖风。 火堆旁,年轻人在后,老人在前,正面烤一下,背面凉了,再转过去,来来回回坐到天亮。 危房中,躲风的人们担心余震。睡觉时耳朵碰到床板上,就能清楚听到地震的信号。 -
王笛:茶馆里的历史学家
“我们今天在鹤鸣茶社,有的人看到脏乱差,有的人看到人和人在聊天社交,有的人看到茶倌在忙着掺茶,有的是看到谋生的人,有的看到掏耳朵的人……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本来这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卡尔·波普尔说,我们写不出整体的历史,包括鹤鸣茶社,我们都写不出整体的历史。我们看到的只是通过个体的眼睛,或者个体的研究者来理解的历史。任何历史都只是部分的历史。每个人写的都是碎片,不可能是全面的历史”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幸福课”会让我们幸福吗?负面情绪是否必须消除或掩盖?
如果你收到了警报及时应对,警戒状态就会消失,但如果你捂住耳朵假装听不到,警报就会一直鸣响,成为灵魂里的嘈杂噪音,且愈演愈烈,反复冲击,成为无法逃避的梦魇 (本文首发于2023年4月13日《南方周末》) -
“目中无人”,解密珠海航展无人机江湖
今年最大的特点就是“目中无人”,海陆空天领域无人装备大量涌现。 2022年珠海航展上,“反无人机体系”首次亮相。 “当前一些国家训练军用猛禽配合单兵作战。猛禽眼睛视力好不说,耳朵对于螺旋桨旋转声音也特别敏感,一旦发现有小型无人机,就一下子冲下去。” “像伊朗的哨兵无人机,能够控制敌方的无人机降落在自家的机场上,这个很了不起。” (本文首发于2022年11月10日《南方周末》) -
徐贲 | 听网课,看“综艺”节目,能代替读书吗?
电子媒体传播的知识大多是用嘴来说和用耳朵来听的,所以是一种“次生口语”的表述。相比起文字媒体来,无论是电视文化还是互联网文化,次生口语在分析、推理和判断功能上都受到限制,无法与文字媒体的深入和周全程度上相比。 -
“耳朵的需求一直都在” ——有声书的前世今生
紫襟的听众里有不少“空床青年”,他们每月有超过二十个晚上在收听有声书,时间集中在晚上九点至十二点,最爱听幻想、言情和都市题材。 录制古籍经典时,白云出岫会先查明白其中的陌生字词。朗读久了,白云出岫说自己现在看“二十四史”就像看白话文一样顺畅。 (本文首发于2020年5月28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