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团建议”持续增加:关键时点的诉求与机会
“全团建议”更多是一种习惯性叫法,定位介于议案和代表个人建议之间,具有数量不多、分量较重、内容更加明确、可操作性较强等特点。相对代表个人的建议,全团建议更容易引起承办单位的重视,办成率和满意率都比较高。 “机会五年只有一次。如果能挤进去,就挤进去了。”一位专家解释,从政策研究的角度来看,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一个窗口期,项目只要能被纳入规划当中,就意味着资金投入以及经济增长点得到了保障。公务员借调屡禁不止:“备受非议却依旧具有生命力”
这些人以35岁以下的居多,大部分是二十来岁,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就被借调走了。不光是那些访谈对象,他们身边借调的同事,都有年轻化的特征。 如果公务员的人员结构和能力,能满足需要,借调就不必存在了。这背后的根本问题在于,治理的复杂性和人力资源的错配。生态环境部:靶向复核环评数量畸高、高频变动的环评师
生态环境部门累计将550多家环评单位和540多名编制人员列入限期整改名单或失信“黑名单”,依法限制或禁止从业。员额制有助于打破铁饭碗?令编制的经济租归零才是真改革丨快评
事业单位真正的改革是如何令编制的经济租归零,同时尽可能取消过度管制、不当管制,从而缩小事业单位的规模,释放市场活力。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某种程度上,政府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村庄规划编制,不能成为分肥财政的唐僧肉
确实有高水平的设计师、规划师,通过深入调查,利用其开阔的眼界和专业知识,制定出贴合当地实际、高质量的村庄规划,发挥本地特色资源,让乡村发展出彩。但在村庄规划的热潮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为了来蹭项目分钱,他们的规划往往是复制剽窃,千篇一律,甚至只是从电商网站上买规划模板稍作修改。这些粗制滥造的规划,有还不如没有。清退编外人员只是治标,当消除编制带来的溢价丨快评
如果编制带来了很高的“经济租”,那么就会有学历、条件或资格远远超过做这份工需要的来申请这份工,就会出现众多硕士竞争一个有编的清洁工岗位、名校博士去当有编城管的“咄咄怪事”。很多人替这些高学历人士惋惜,而更大的问题,是这些人以高学历为筹码争夺编制的“经济租”而胜出,纳税人多出了钱并没有导致更多的产出,更应该替纳税人惋惜。“小班制”表面上是教育问题,实质上是财政问题丨快评
从2024年开始,山东小学入学人数已经开始下降了,六七年之后,这一数据大概只有2023年高峰年的1/3,逻辑上,教师的数量也会等比例减少这么多。临聘教师与无编制的合同制教师大概率会被首先“优化”。还会对教师采取多出少进、只出不进的策略,以逐步缩减存量。如果用小班制来消化存量教师,理论上15人一班就可以让目前的老师继续有工作。不过,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小班制的教育质量高低问题,而在于有没有足够的地方财政将所有的老师养起来。所以,小班制表面上是一个教育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财政问题。物理学毕业生缘何应聘中学勤杂工?精兵简政才能建立正确激励丨快评
要让年轻人不贪慕体制内,还是得继续搞精兵简政,在缩减行政审批/许可的基础上,减预算减编制减财政供养人口,并令同等学历或类似职位/工作,体制内最好比体制外收入稍低,因为体制内职业更稳定,这样既是共度时艰的体现,也才能建立正确的正向激励,让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体制外工作或去创业,从而助力激活中国的经济。“纯粹救援者”的军人烙印
“内部的管理,仿照部队的称呼和编制进行打造。”马建华说,部队生活给了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归社会后,依然希望能继续利用自身技能贡献力量。 “生意人的钱,本身就是从老百姓手里挣的,老百姓需要时,就捐出去,这相当于有进有出。” 这份需要24小时待命的公益事业,没有工资,还伴随着未知的风险。信念来自为社会作点贡献的“纯粹感”汝州疾控41名事业编被清退,“萝卜招聘”的毒树之果理应作废丨快评
一个县级市的疾控中心,一次招聘50名工作人员,是非常少见的,不免让人有趁着疫情大肆扩编的观感。这一招聘方案是2022年8月底公告的,那时正是疫情防控紧张之刻,疾控中心有理由扩编。半年后新冠乙类乙管,一个县级疾控中心还需要那么多人手吗?尤其是在现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41个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对一个县级市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以程序不合规的名义,把整个招聘全部作废,也是在新形势下的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