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借调屡禁不止:“备受非议却依旧具有生命力”
这些人以35岁以下的居多,大部分是二十来岁,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就被借调走了。不光是那些访谈对象,他们身边借调的同事,都有年轻化的特征。
如果公务员的人员结构和能力,能满足需要,借调就不必存在了。这背后的根本问题在于,治理的复杂性和人力资源的错配。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4年12月1日,在“国考”南京林业大学考点,考生在等候进场。(视觉中国|供图)
“借调为什么备受非议却依旧具有生命力?”三年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华兴,在采访某省8市52位有借调经历的公务员后,提出了这个问题。
彼时借调工作并不规范。有的地方没有出台关于借调的规定,有的地方即使出台了规定也没有落实。刘华兴的一个学生,原本说好被借调3个月,结果3年后,还没有结束借调。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也提出“健全规范管理制度,严控从县以下单位借调工作人员”。
随后湖南、吉林等多地,陆续开展违规借调整治工作。但借调甚至违规借调,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024年7月,云南省通报了一起为基层减负的典型问题。云南团省委以“挂职”名义,大量违规借调工作人员。按规定“借调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但云南团省委明确干部“挂职”时间为1年,期满后还可以“续挂”。通报还指出,该单位“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
刘华兴长期关注地方治理,在他看来,借调工作不能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基于访谈的研究成果《治理性共谋:基层公务员借调的类型与生成逻辑》,刊发在2024年第6期《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
近日,南方周末记者就相关话题对谈刘华兴。
“赌”一个机会
南方周末:你采访了52位有借调经历的地方政府公务员,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刘华兴:这些人以35岁以下的居多,大部分是二十来岁,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就被借调走了。不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大圣归来
编制其实基本上都是够的,就是干的干、看的看,不仅年龄大的不怎么干,连不是领导的中层也有很多抱着手只动口。如何让那些不干的人干起来,让只动口的人也动动尊手,这确实是公务员改革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