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借调屡禁不止:“备受非议却依旧具有生命力”

这些人以35岁以下的居多,大部分是二十来岁,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就被借调走了。不光是那些访谈对象,他们身边借调的同事,都有年轻化的特征。

如果公务员的人员结构和能力,能满足需要,借调就不必存在了。这背后的根本问题在于,治理的复杂性和人力资源的错配。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4年12月1日,在“国考”南京林业大学考点,考生在等候进场。(视觉中国|供图)

2024年12月1日,在“国考”南京林业大学考点,考生在等候进场。(视觉中国|供图)

“借调为什么备受非议却依旧具有生命力?”三年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华兴,在采访某省8市52位有借调经历的公务员后,提出了这个问题。

彼时借调工作并不规范。有的地方没有出台关于借调的规定,有的地方即使出台了规定也没有落实。刘华兴的一个学生,原本说好被借调3个月,结果3年后,还没有结束借调。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也提出“健全规范管理制度,严控从县以下单位借调工作人员”。

随后湖南、吉林等多地,陆续开展违规借调整治工作。但借调甚至违规借调,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024年7月,云南省通报了一起为基层减负的典型问题。云南团省委以“挂职”名义,大量违规借调工作人员。按规定“借调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但云南团省委明确干部“挂职”时间为1年,期满后还可以“续挂”。通报还指出,该单位“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

刘华兴长期关注地方治理,在他看来,借调工作不能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基于访谈的研究成果《治理性共谋:基层公务员借调的类型与生成逻辑》,刊发在2024年第6期《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

近日,南方周末记者就相关话题对谈刘华兴。

“赌”一个机会

南方周末:你采访了52位有借调经历的地方政府公务员,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刘华兴:这些人以35岁以下的居多,大部分是二十来岁,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就被借调走了。不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1)


大圣归来
回复

大圣归来

02-27

编制其实基本上都是够的,就是干的干、看的看,不仅年龄大的不怎么干,连不是领导的中层也有很多抱着手只动口。如何让那些不干的人干起来,让只动口的人也动动尊手,这确实是公务员改革的一个难题。

打西瓜的酱油
回复

打西瓜的酱油

02-25

借调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从事情角度来看,借调单位编制肯定是够的,只是其中不少是卖老的、躺平的,还有就是业务人员占比低,表现出来事多人不足了,那就向下属单位借调。从人员角度来看,借调“上挂”对被借调人员的能力提升、眼界开阔或者业务拓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务人员的二次调配。因此,借调可以,但得规范,有相应程序和记录,借调单位应在有效挖掘自己单位有生力量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借调要求,被借调人员应有相应的档案记录,作为工作考核和提拔的参考依据。

横横竖
回复

横横竖

02-24

借调≈后门直升电梯?

186****4561
回复

186****4561

02-22

公务员没有退出机制是主要原因。我所在的审位,岁数大点的公务员纯粹就不干活,是至不怎么来上班。领导也不想惹人,睁一眼闭一眼,放具混日子。但活还得干,只好借调。

0102
回复

0102

02-21

借调原来如此!

日升之屋
回复

日升之屋

02-21

编制老职工不作为问题的确棘手,若果断一刀切,现在拼搏的年轻人是否想到自己以后干不动也会如此遭出局

186****0789
回复

186****0789

02-20

这个题目用得真好,备受非议,但无法禁止。

nanlubuyi
回复

nanlubuyi

02-20

不借调,还可以抽调、挂职、专班、派驻等各种名义!

188****1696

02-19

只要组织部和纪委监委严格遵守不借调人员,那就可以杜绝借调!

185****8822
回复

185****8822

02-20

懒政怠政,效率低下。深化改革,建立公务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迫在眉睫!!!

czl137
回复

czl137

02-20

没有好措施

虚构1班—希音东听
回复

虚构1班—希音东听

02-20

借调花样多,借调单位获益良多

135****9860
回复

135****9860

02-19

有些话,不能说,不敢说,或者说不好说,说了也意义不大!现实就是这样,管理科学,能成为一个专业方向,是有道理的!

依山行水
回复

依山行水

02-19

有关系的,从基层借调到县里市里工作也不错呀!

小小杨不小了
回复

小小杨不小了

02-19

👌

海燕
回复

海燕

02-19

dongtian
回复

dongtian

02-19

临近退休可以不干活,似乎不合常理。

山水
回复

山水

02-19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渔父
回复

渔父

02-19

没说到点子上。更常见的情况是行政机关单位向所属下级事业单位“借调”,当然美其名曰叫做“统筹使用”

土豆丝儿
回复

土豆丝儿

02-19

借调屡禁不止,底层逻辑是现行编制的不合理,以及编制调整机制过于僵化。只处理借调,不解决编制问题,相当于治标不治本。

189****8177
回复

189****8177

02-19

一个重要的原因,编制结构滞后,没有与任务形势的需要相调整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