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所高校规范大学生用AI写论文:应重新思考知识的生产与传授模式 | 快评
“AI写论文”的问题可以化约为:旧有的知识传承与知识生产模式,如何适应AI模型带来的冲击。全球高校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精英过剩”“博士危机”的现实,旧有的学科设置与教学科研体系如何不至于沦落为“还不如交给AI”,将是比“如何看待AI写论文”更为重要的问题。美国沃顿商学院伊桑·莫利克就在去年要求“我的学生必须用AI写作业”,展现了主动求变的前瞻性。 -
从朝鲜文献看清代汉女服色的变化
虽然清朝江南地区一些精英家族的女性礼服仍保留有明代遗制,但整个清朝社会主流的、最普遍、最常见的“清汉女”服,其实基本都是胡化的产物。现在一些人提出“清汉女”服装属于“汉服体系”,这一观点是存在谬误的。 -
对话上野千鹤子:学术是弱者的武器
对生活在(中国)城市里的精英女性们,我的印象是:她们是作为独生子女被精心培养长大的女孩子。 无论多么强大的人,出生时也是弱者。而且总有一天一定会变成弱者。男性也不例外。女性时常陪伴孩子、老人、残疾人和病人,所以她们理解弱者,想象得到弱者的处境。 “女性主义的目标,就是将女性的经验言语化、理论化。” -
本科就业不如大专说明什么?高等教育“消费”属性日趋增强丨快评
高等教育尤其是文科类的“精英教育”已经渐渐回归其“新的本质”:它也是家长与学生的一项“教育消费”,而不再主要是“教育投资”。其“消费”属性在这个后工业时代的多元化社会已经越来越强。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无法与特定的身份、地位,乃至财富、权力相绑定,也不必然产出这些东西。 -
院士张继平谈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及人才培养:“教育应该让学生努力成为一个普通人”
“黄金一代”都是在北大读的本科,但没有一个人的博士是在国内读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和国外是有差距的,还需要沉下心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同时,我们可能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认真做人才的选拔工作。 我问过一个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你那么小就展露出杰出的数学天赋,为什么拒绝去少年班这样的班级学习,他就说自己不愿意被贴标签,愿意和同龄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
圆桌 | 精英化还是大众化?高校书院制改革何去何从?
大型住宿式书院,好处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受到通识教育的滋养,但需要消耗很多资源。 小型试验型书院有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学术水准很高的课程,课程安排、结构性好。但它具有一定的精英教育色彩,具有竞争性选拔机制以及种种倾斜性的政策安排。 新生书院是为了凸显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但代价是,人为进行阶段划分,强化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边界。通识教育的“全过程”“全阶段”育人理念难以落实。 -
取缔精英高中,韩国进一步左翼民粹化
与其搞取消精英私立高中的政治作秀,韩国政府更应该切实杜绝权势者在教育领域的滥权勾当,比如文在寅爱将、前司法部长曹国子女的入学腐败。 -
“一个平民化却不排斥精英的视界” ——2017,快手“现象级”生长
“如果有一天我膨胀了,那一定是你们把我惯坏的!”张波(化名)在直播间里不停的和粉丝开玩笑。 -
自由散漫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在很多英国人看来,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的教育实际是“愚化英国中下阶层,维护精英阶层的稳定”。自由散漫远非西式教育的全部真相,那只是西方政府为公众提供的最低标准的公共产品,怎可当最高标准来模仿呢? -
2014年的中国网络舆情
不同的网络载体,后面站着不同的社群。微信公号偏精英,最有草根性的是新闻跟帖。微博和博客还是大V占据主导,BBS有一定的平民性;QQ空间的草根性更强。如果你误打误撞跑到四月网和乌有之乡去鼓吹市场化改革,肯定要被骂成美分党、带路党;如果你跑到属自由知识分子活跃的地方去怀念计划经济和“文革”,恐怕要被讥讽为脑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