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欧盟委员会首席科学顾问组副主席
我们具备实现净零排放的手段,也知道需要做什么。我们的经验是,投资小颗粒、小规模的技术,有巨大的改进潜力并可降低成本。 CBAM的收入应该用于改进技术或补贴公众,对出口国和他们的国民碳减排产生积极影响,否则这可能是一个贸易壁垒,没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新的社会契约——我们都没有签署的合同,但必须遵守。这不一定是成文的法律,而是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的隐性知识,是社会运作的方式。 -
让20亿吨钢铁变绿,从“买买买”开始丨绿色世界观
我们也在跟踪绿色钢铁技术的成本。下游企业可以调整公司内部的商业模型,筛选一个更绿色的供应商,补偿绿色溢价问题。比如沃尔沃汽车就设置了内部碳价来应对这个问题。 之前我们通过高炉用焦炭达到高温,现在需要向绿氢过渡。当前绿氢的成本比较高,很多基础设施暂不完善。但降低成本还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需要很多利益相关方共同推动。 我们将需求方聚集在一起,利用这种集体购买力和影响力,向钢铁生产商、投资者和决策者发出强有力的需求信号,以加快净零排放钢铁的大规模生产。 -
将ESG评价融入投资决策全流程|解码中国ESG评级
博时基金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刀切”式的打分无法体现不同行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考虑到转型资产的潜在投资机会,机构并不会直接禁止投资碳排放量目前相对较高的行业。 -
高合汽车停工:电车进入淘汰赛,消费者要慎重选择
在燃料使用周期上,纯电汽车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看上去比油车“更环保更绿色”。但是在整个车辆周期上,特别是电池制造和回收环节,需要使用大量的稀有金属和材料,这些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再就是,中国电力的主要来源还是烧煤的火电,这种情况下电动车的“碳排放”真的比燃油车低吗? -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
“第三方”经“第四方”核查,碳排放出错率为何达14%
截至2023年底,已有二十多个省级生态环境厅/局上传了2022年度的“第四方”评价报告,环保组织绿领环保整理发现,105家第三方核查机构中有15家涉嫌数据出错,占比高达14%。 “造假”和“出错”有主观和客观的差异。从生态环境部此前的通报看,有的错误是主观造假,如篡改检测报告的送检日期。但有的“第三方”机构认为,“出错”有技术原因。 北京等地的生态环境部门公开了“碳市场碳排放核查报告检查情况”,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表现打分、排名,其中不乏“优”等级报告比例为100%的机构。可见,频繁“出错”也暴露了第三方核查机构人员专业能力的参差不齐。 -
钢铁行业双碳行动:达峰容易中和难?
钢铁行业作为中国的重要工业领域之一,碳排放位居制造业首位,其减排进展备受瞩目。达峰之后如何持续脱碳,成为钢铁企业碳路之行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
寻找绿电交易动力
绿电交易量快速增长之下,不同市场主体参与绿电交易的内生动力仍然较弱。目前,绿电交易以大型企业和外贸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仍是绿电交易的“旁观者”。 如果绿电能抵扣CCER,无疑将大大增强企业购买绿电的动力,但“电碳联动”,看起来水到渠成,实则难点多多。首先需明确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属性到底是什么,还需解决重复计算的问题。 为最大化不同省份间绿电交易价值,电力市场相关机制或将发挥关键作用。研究显示,相较于未提升区域省份协调的情景,建成全国市场可减少6%-12%的运营成本,并减少2%-10%的二氧化碳排放。 -
生态环境部答南周:对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零容忍”
在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生态环境部积极配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修订出台司法解释,将碳排放数据造假纳入刑事制裁范畴。 “近期配额价格整体呈上扬态势,维持在80元/吨左右,碳价适度上涨体现了碳价的市场属性。” -
达能中国:振力征程,引领食品饮料行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降低饮料生产、加工、运输各环节的环境足迹,以及在气候挑战加剧的情况下,如何协同上下游减少碳排放,是饮料厂商必须慎重应对的问题。